面積廣達八百多平方公尺的柏林邦,約巴黎的六倍、台北的四倍大,自普魯士王國到德意志帝國時期,成為首都就不斷發展。柏林城市自成一個地方自治體:柏林城市邦,地位在十九世紀歐洲社會亦占有重要角色。因此,柏林地鐵發展相當早,相對於世界四大老牌地鐵,倫敦的Underground、巴黎的Metro、紐約的Subway,1902年開通的柏林地鐵,來自德文Untergrundbahn(即英文的Underground Railway)字首‘U’,就成為德語系城市通用的地鐵標誌,簡稱'U Bahn'。現今共有10條(包含興建中的U55線),廣達150多公里的路網,170多座車站的柏林地鐵,經歷了德國近代歷史上的分裂與統一,而成為「分分合合」的柏林地鐵故事。
早在1896年,柏林跟當時歐洲其他主要城市一樣,開始著手地鐵興建的計劃,1902年開通第一條路線到1930年代的發展巔峰時期,柏林地鐵的興建過程跟倫敦、紐約一樣,運用當時兩種主要規格,「小斷面」與「大斷面」規格(即倫敦Tube與Surface規格、紐約Type A及B Division)。小斷面路線為U1~U4,大斷面為U5~U9,包含興建中的U55。上圖是經過Nollendorfplatz高架車站,從高架轉為地下的U2線小斷面舊型電車。
二次大戰後,柏林被切為東西兩邊,原來因戰爭破壞且停建的地鐵,戰後修建及復原工程正持續進行中,延續戰前地鐵規劃,並計劃延伸為200公里長的路網。相對於西柏林的積極建設,東柏林地區的地鐵建設就比較消極,反而專注在原有路面電車路網的經營。柏林地鐵初期以A~E等字母加上數字作為路線編號,直到東西柏林分割後才改為U1~U9編號。今日在整個柏林各地都看到一致性的藍底白色U字標示看板,底下加上該站站名,藍底白色'U'字標誌,就成為柏林甚至全德國一致性地鐵符號。
最早的地鐵路線多是東西走向,當時柏林的主要市中心是位於前東柏林境內,如市政廳廣場、Alexanderplatz站廣場、德鐵柏林東站、菩提樹下大道等,有今日U1、U2、U3、U5等線經過。1961年築起柏林圍牆阻隔後,東西柏林禁止人民互相往來,這些東西走向路線就此被切斷。柏林圍牆隔起後,東柏林分到A線(即今U1、U2線)的東半部及E線(今U5線)的大部分。為加強對人民自由行動的控制,東柏林地鐵建設就此停止。U5線在西柏林留下的一小段則廢線,另闢U7線取代。上圖位於前西柏林地區的Nollendorfplatz站是座有百年歷史的老地鐵站,保留當時工業藝術風格的元素架構,今為U1、U2、U3三線轉乘的高架車站。
位於前西柏林鬧區今選帝侯大道(Kurfüstendamm)前端的Wittenbergplatz地鐵站,跟Nollendorfplatz車站一樣,都是有百年歷史歲月痕跡的車站。二十世紀初期的新藝術雕刻建築外觀,玻璃門上還用著金箔寫著‘Untergrund Bahn’,最早地鐵德文原名,即今'U Bahn'名稱由來。車站內雖然設置了現代化新式的自動售票機及車站設施,不過大廳內仍保留一座百年前古色古香的售票廳,還有舊車站當時的部分設施,當作懷念展示用。
前東柏林地鐵僅有E線(即今U5線)大部分,其他與西柏林相連的路線都荒廢掉,直到兩德統一後,才把這些路線連接起來,聯邦政府陸續挹注大量經費改善落後的東柏林基礎建設。如今搭著U2線往東到前東柏林的Alexanderplatz站,沿途仍會看到百年前古典藝術風格的老車站,現已被修復重新啟用。2006年柏林中央車站啟用後,政府著手興建U55新線連接中央車站經布蘭登堡門到Alexanderplatz,企圖回復過去位於前東柏林範圍內的柏林舊市區熱鬧情景。
全車金黃色塗裝的柏林地鐵電車,跟紐約、倫敦同樣都是標準軌距第三軌通電規格,小斷面承襲二十世紀初當時現有的地鐵建設技術,然而在1920年代,有鑒於地鐵旅次增加,需要更大車廂來因應,因此後續地鐵建設就改為大斷面的設計,使用的列車也就改為較長、較寬敞的車廂。上圖比較行駛U2線小斷面舊款編號511與新款編號1201(HK型列車),以及行駛U6線大斷面的編號2885,F型舊款車,新款的大斷面車型為H型, H與HK型都是2000年以後引進,兩款的外觀相似,內裝有先進列車資訊液晶螢幕,兩款除了車廂寬度外僅有極小的差別。(下圖)
現代化的自動售票機也是運用柏林地鐵的黃色系識別系統,多彩化的觸控式液晶螢幕,多語言的界面,相當方便使用。德國的公共運輸收費系統採取榮譽制,進出月台或上下車,都沒有閘門控管,須自行在打票機驗票。整合的運輸費率系統設計,車票都可跨系統、跨運距轉乘的通用車票,且是沒有磁條的紙質票證,可預先購買多張車票,有分單程、日票、回數票、團體票等,搭乘或上車前一定要在打票機上打票,機器會在車票上打上時間、日期、地點,以作為驗票證明。沒有打票則視為無票搭乘(即使有車票),這是無閘門控管的驗票系統,在搭乘時必須注意的。
所有德國的都會區或城鄉生活圈,都成立一個單一、公正的大眾運輸最高指導單位,在所轄區域內包含軌道的地鐵、路面電車或輕軌、區域通勤鐵路(S Bahn)及非軌道的公車系統、渡輪等,都整合在這個統一單位規劃的運輸費率區內,柏林也一樣。大柏林都會區包含柏林邦及臨近布蘭登堡邦的波次坦(Potsdam)等地,結合為一個大眾運輸費率區,最高指導單位稱為柏林公共交通委員會(VBB),所有大眾運輸系統,包含國鐵經營的S Bahn,都可共用車票及費率。大柏林費率區(VBB)以柏林市中心向外分為三的費率區域,A、B、及C。一般在大柏林內移動,車票買到AB兩區即可,若要延伸到波次坦等地,則要買ABC三區。車票分單程、一日票、五人以下團體票,遊客票(Berlin Welcome Card)等,購買時都要指明車票涵蓋的區域,如果沒指定售票人員會直接給AB兩區範圍。
東西柏林分隔後,柏林動物園旁的國鐵動物園車站(Zoologischer Garten),反而成為當時西柏林的主要鐵路車站,今有德鐵各級列車、S-Bahn及地鐵U2線可共站轉乘,車站前方廣場規劃有市區及長途公車的轉運站。在柏林中央車站未通車前,許多鐵路列車在西柏林地區都是以此站為起訖點,因此是這一帶相當繁忙的車站之一,車站前方的選帝侯大道是當時西柏林最熱鬧的商業大道。
如今柏林統一已經超過20年,更多的建設與完善的規劃,東西兩邊各自發展幾十年,反而讓柏林市區更為擴大,需要更多更廣的公共運輸路網相結合,讓柏林的大眾運輸更方便。西邊的動物園站、、選帝侯大道、中央的布蘭登堡門及菩提樹大道(Unter den Linden),東邊的亞力山大廣場(Alexanderplatz),加上柏林圍牆拆掉後重新都更的波次坦廣場(Potsdamerplatz),現以新增地鐵、S Bahn及其他公共運輸系統與新闢車站連成一片,讓冷戰過後的柏林,慢慢的回復到舊時代的繁榮。
延伸閱讀:
柏林的路面電車及幹線公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