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大眾運輸系統主要由兩家公司經營,新加坡捷運公司SMRT以及新捷運公司SBS Transit(前身為新加坡巴士公司),各自提供整合性的高運量捷運(MRT)、輕軌捷運(LRT),以及公車系統路網,並相互連結為相當進步的無縫接軌式大眾運輸路網。不同運距間的場站、班次、路網的整合,相互轉乘方便且沒有障礙,就是無縫接軌最大的目標,讓新加坡大眾運輸系統成為世界大眾運輸典範之一。
1987年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現代化捷運系統~新加坡捷運最初期路線(紅線部份路段)開通營運,也是世界上第一座安裝月台門的地鐵系統,是後續世界各城市興建都市捷運的效法典範。最早的新加坡捷運有紅色標示的南北線以及綠色標示的東西線,緊接著持續發展樟宜國際機場支線,與東西線銜接轉乘到市區。西元二千年以後陸續興建紫色標示的東北線以及黃色標示的環狀線,並分期通車中。後續陸續興建的路網還有棕色標示的濱海市區線以及正在興建中的南北線濱海延伸段,並且規劃中長期的另外兩條路網。
新加坡屬於微型(都市型)國家,地狹人稠,為了將軌道運輸可以連結到新開發的市鎮,在南北線蔡厝港站興建了無人駕駛的輕軌電車系統(又稱中運量系統或People Mover),行駛武吉邦讓住宅區,東北線的盛港站與榜鵝站也分別興建雙環狀的輕軌電車系統,接駁至兩地新開發的住宅區。目前四大高運量路網以及輕軌路網使用中的電聯車分別來自川崎重工、西門子、阿爾斯通、龐巴迪等重要電車大廠。其中新完工的東北線以及環狀線還引進了無人駕駛的自動化高運量電聯車,而最早期的川崎電聯車內裝也改以更明亮的空間與三叉式扶竿,讓乘客搭乘起來更舒適便利。武吉邦讓輕軌(Bukit Panjang LRT)電車使用龐巴迪Innovia APM 100型,盛港(SLRT)與榜鵝(PLRT)輕軌車輛則引進日本三菱重工的Crystal Mover型電車。(上圖)
多元種族文化的新加坡,其捷運系統也是符合多元文化的服務水準,車站分別以四種語言(英文、中文、馬來文以及泰米爾文)標示站名、各式標誌以及警語,車內及車站的廣播也多數提供四種語言,或者輪流播放。早期南北線與東西線的轉車站比照香港地鐵的規劃方式,同一月台可以轉乘不同路線/方向,避免轉車乘客再不同月台轉車造成動線的混亂。不過,後期加入東北線及環狀線後,因地下路線及車站設計過於複雜,因此如同香港地鐵的香港站一樣,新興建造與早期建造的路線轉乘,需要穿越很長的人行步道。新加坡地鐵也是最早引進車站編號系統,由兩個英文字母加上數字編號來代表車站編號,如南北線的Somerset站為NS23、東北線Clarke Quay站為NE5,高雄捷運系統車站就是台灣第一個運用車站編號的捷運系統。
新加坡大眾運輸系統是由政府機關的土地運輸署(Land Transport Authority)興建委由新加坡捷運公司(SMRT)以及新捷運公司(SBS Transit)經營,目前東北線及其接駁輕軌系統由新捷運公司經營,其餘是新加坡捷運公司經營。兩家公司一併同時經營新加坡的公車系統路網,早期引進雙層公車、雙節公車,以及近來的低底盤冷氣公車等,提供密密麻麻的新加坡大眾運輸路網,以整合性的非接觸式晶片卡票證(EZ-Link)串聯包含捷運、輕軌、公車的收費系統,且幾乎以無縫接軌的方式,將不同的運具連結起來。比其鄰近的東南亞城市,如泰國曼谷、馬來西亞吉隆坡,雖然也是由多家公司經營整體都市捷運系統,但都是分開經營,不同公司路網轉乘車站連結度不高外,連票證都沒有整合,相當不方便。
其實仔細觀看新加坡地鐵的自動售票機、自動收費閘門、車站內的指標與廣告,與高雄捷運及曼谷地鐵相當類似,早期的新加坡捷運還是使用塑膠磁卡的時代,收費閘門就已經引進開閉式閘口,而較晚完工的台北捷運卻還是用三叉式閘口。後來,新建的捷運系統如高雄捷運、曼谷地鐵,引進新式的晶片卡以及觸控式自動售票機時,新加坡捷運也早就引進這套系統,而幾年前台北捷運才陸續改裝觸控式自動售票機以及開閉式閘口,可見新加坡捷運不但是當時世界的典範,而且一直不斷的更新設備,永遠保持與先進技術同步,實在值得稱許與學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