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一場五都市長選舉,改朝換代後的台中市府,終於決定將未完工就通車的台中BRT改為優化公車再度上路囉!2015年7月8日第一天正式上路,再來看看跟以前的BRT有何不同。首先,開通的第一天,所有加入優化公車的四家客運公車,都換了新裝,以藍底白圖案顯示出台灣大道及台中公園沿途的風景印象,象徵走優化公車專用道的車輛全部到位。
其實,所謂的優化公車,就是將原本想要導入最高規格BRT系統.含專用道、專用月台、車外付費、優先號誌、行控中心、專用調度場站及維修站等都備齊的標準公車捷運系統,降低規格為幹線公車加專用道設置。因去年BRT試營運時,僅完工一半,幾家聯合投入BRT經營的公車公司都還沒設置統一的調度及維修站,連行控中心也尚未完工,而且未加入BRT的公車還被排除在整合規劃內,導致台中BRT問題重重。而優化公車的想法,其實就是將最高標準的BRT降等為次一規格的BRT或公車專用道幹線公車觀念而已,這在歐洲許多都市也廣泛採用,其實只是一個因地制宜,實用的考量方案,並非什麼不好的概念。
所以原本雙節的BRT公車現在顯示為台灣大道幹線編號300號,並整合同樣會經過台灣大道及台中車站附近的幾條公車,整併為編號300~308九條公車路線另含區間車,其中在台中火車站經中正路走台灣大道至靜宜大學之間路段,九條公車路線共線,而在台灣大道上的行駛,就直接沿用之前規劃的藍線BRT公車專用道,公車站也沿用BRT車站,只不過原本車站付費的閘門取消,改為車上付費,上下車刷卡,即同原本台中公車系統上下車刷卡的習慣不變。
仔細看這優化公車路線圖,九條公車路線各給編號及顏色,在台中火車站至靜宜大學間,全部共線,中間停靠站皆有停靠。而除了300、305、306路市區終點至台中火車站、300、301路郊區終點至靜宜大學止,其他路線都持續延長,其實也是整合了過去幾條重要公車路線,從台中車站繼續延伸到市區其他重要地區,或是從靜宜大學繼續延伸到台中郊區幾個重要地區。
這樣多條路線共線的營運方式,其實類似國外尤其是歐洲,多條路面電車(或輕軌電車、輕軌捷運)的路線設計,有些歐洲都市的捷運也有類似多條路線共線的設計。這其實有點像台北市區公車專用道的進階版,多條公車路線共線的好處是,想要搭乘在共線區間內的旅客,可以選擇全部九條路線公車,不用呆呆的等一條或兩條路線,這樣九條路線公車在這一區段的班距,明顯就可以縮短許多,尤其是尖峰時刻,幾乎不輸完整規格的BRT。
常搭大台北聯營公車的人就有經驗,像台北中山北路、忠孝東路等,有多條路線公車經過,很多都是共線聯營,在有公車專用道的南京東路、信義路、仁愛路等,就可以利用這些共線聯營的公車,在這一區段內不用單單等某一條路線,而是共線的路線公車都可以搭。跟歐洲共線輕軌電車的搭法一樣,如此在車站的來車顯示看板上,就可以看到公車一班班的進站,雖然不是同一路線,但只要上下車的停靠站一樣,全部都可以搭乘。
這樣,台中市府就把它稱為「優化公車」,其實說穿了,就是傳統公車路線的升級版,BRT降級為一般規格或非全規格罷了!只是,有一天,當台灣大道的公車轉用道,因搭乘旅次的提升而不敷所求之時,優化公車再提升規格為完全標準BRT或是更升級為輕軌電車或立體化輕軌捷運,都是有可能的發展。都市大眾運輸跟都市計畫,是隨著都市的發展持續在改變,經營者必須要有更宏觀的遠見,才能提出更適合這個都市發展的都市大眾運輸系統。
延伸閱讀
台中BRT試營運體驗心得(2014年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