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22

塔林的CAF版新款路面電車

波羅的海三國之一的愛沙尼亞(Estonia),首都位於臨海的塔林(Tallinn),自古是波海貿易上的重要門戶。可能多數台灣人對這地區尚感陌生,其實這三國命運千百前來同樣面臨不同外來政權的更迭,飽受壓迫一路走到獨立自主的這條路。中世紀起歷經丹麥王國統治、加入漢薩貿易同盟,到併入瑞典王國領土,接下來受德、俄等帝國主義控制,二次大戰後被關進蘇聯獨裁鐵幕到1991年獨立。之前對這些曾經是共產東歐國家都有錯誤的刻板印象,殊不知,塔林的都市建設,早在十九世紀末就開始現代化,甚至在1888年就開通第一條有軌馬車(路面電車的前身)。

剛到這陌生的城市,一切都很新奇,出發前做了功課知道塔林在去年,跟高雄輕軌一樣,引進了西班牙CAF新型電車,因此就迫不及待地要來體驗看看。這是塔林都市大眾運輸網的路面電車系統,剛引進最新的現代路面電車。之所以一直稱路面電車(Tram),不將它稱為「輕軌」是為了區別傳統路面電車改良革新(大部分歐洲城市路面電車現況),與21世紀新投入沒有歷史包袱的輕軌系統(如高雄輕軌及其他歐洲新建輕軌系統)。

十九世紀末就有的塔林路面電車,還是沿用過去Tram這名詞,當時軌距採用1067窄軌系統,在戰爭砲火轟擊下,舊蘇聯時代曾經荒廢許久(令人聯想到台灣情況),年久失修的軌道直到上世紀末才陸續修復,至今新列車開在百年歷史的舊鐵軌上,還是有些晃動的感覺。

因塔林路面電車延續百年前的系統,因此列車是靠右單向行駛,跟高雄輕軌採雙向行駛不同。故引進車款跟高雄輕軌的Urbos 3不同,雖同樣是CAF的Urbos車系,但這專為塔林窄軌設計的稱為Urbos AXL款式。單向行駛故只有一頭有駕駛座,另一頭是圍繞的座椅,列車倒頭需要有迴轉尾軌的設置,這是傳統舊式路面電車使用的營運方式。列車另一個特點是針對塔林舊有系統的整合、軌道曲度、以及作為都市幹線捷運(塔林沒有高運量捷運)的目的而設計。AXL款式特點在活動轉向架,是一種可移動轉向架技術,在曲度大的軌道上,轉向架跟列車轉彎時會有一個角度的突出,同時轉向架的載重也提高到重運量列車規格。

這款電車跟高雄輕軌車輛最明顯的不同處是,並非採用100%低底盤車輛(全低地板),而是國外常見的50~90%不等低底盤車輛,這款應屬於所謂的90%或70%低底盤車,即車門附近是低地板,而輪軸上方的座椅處是約有兩個台階高度的地板,基本上對於殘障或行動不方便人士,還是有相當多的低底盤空間,使用上仍算體貼,即使克難的背包客推大行李上車,也是沒有問題的。新款電車在行進時就會感覺明顯比老舊電車來得快,跟高雄輕軌飆速時一樣有感。

新車內配置的動態液晶螢幕到站播報系統,在塔林的新公車及無軌電車上也見得到。這是在許多歐洲城市行駛路面的都市大眾交通工具內,如公車、電車,經常見到的先進動態運輸資訊系統之一。結合精心設計過的數位內容,將車站站名與實際地圖相對位址以動態畫面演出,配合到站廣播,地圖上一目了然停靠站相對市區的位址,即使是外地人或是不懂地名、語言的觀光客,都很容易看懂與運用。有些內容還會加演觀光景點的影片介紹。


整合性晶片卡車票在波海三國目前已廣泛使用,有一次性的紙質車票(向司機購買),也有可在便利商店或書報攤購買的電子票證(Ühiskaart)。受過戰亂的波海三國,對戰爭受害者及市民有特別照顧,除了有優惠費率外又推出記名式市民卡,可享區域範圍內免費搭乘。電車車內配置的讀卡機跟塔林公車及無軌電車一樣,是一種多功能的讀卡機,有針對不同身份乘客的搭乘優惠及購票功能,相當複雜且沒有英文說明,對不熟悉的遊客跟觀光客而言,建議直接購買一日晶片卡(卡費可退還),第一次搭乘感應後開卡可享24小時無限次搭乘區域內各種大眾運輸工具。下圖為橘色多功能讀卡機及綠色晶片卡。

塔林都市大眾運輸目前將百年歷史的路面電車Tram、無軌電車Trolleybus以及一般公車Bus,由原來分別由三個經營公司整合為單一的Tallinn Linnatranspordi AS(TLT)公營單位,並將都會區範圍及費率系統整合在統一的費率內,這在歐洲城市都會區已經是共同的經營模式,台灣卻還存在台北/新北市吵吵鬧鬧的不同調。目前尚無高運量捷運的塔林,四條電車路網成為連結舊城區與新城區、郊區主要大眾運輸動脈。配合如幹線公車的無軌電車路網及一般公車路網,分為市區系統跟郊區系統,整體的運輸系統規劃,跟許多歐洲以大眾運輸為主的都市相當一致。

四條路面電車經過舊有軌道以及新建路線,在新市區、郊區比較寬敞的道路一側,設有獨立的車站,加長型月台,可以同時容納兩輛新型CAF車輛停靠。因塔林電車路線設計有多數共線共站,故時常看到不同路線列車同時到站的情況,所以轉乘的車站月台會來得長。由於CAF Urbos AXL新車款剛引進一年多,目前僅有十多輛,大部分在塔林見到的路面電車還是舊蘇聯時代的款式或改良款。不過,若是喜歡復古風的遊客,老電車可能比較受到青睞。

上圖這款藍色的ČKDTarta車系,是原舊車改良過,增加一節有50%低地板的中間車廂,改良款車稱為KTNF6或KTNF8型。下圖紅色車款就是原來的KT4型高底盤車輛,這種車款以前在東歐國家最常見了,也是以前對東歐都市的刻板印象。在有百年路面電車行駛的城市中,就會看見另一種傳統路面電車營運停靠模式,是許多台灣人無法想像的。那就是在電車跟公車共站的情況,且電車軌道仍在馬路中央,沒有另闢電車專屬月台,列車也不會有軌道特別停到路邊站亭,這樣如何搭車呢?

如上圖藍色電車所示,在列車停靠點會畫上白線,但有些可能連白線也沒有畫,乘客同樣在公車/電車共站的亭子下等車。如果是搭電車,電車雖停靠馬路中央,但乘客必須跨過車道走到路中,到電車旁按下電車門按鈕上車,下車乘客反之亦然。此時會看到隨後開來的小汽車,必須乖乖地停在電車後方,禮讓搭電車的乘客上下車完畢,待電車離去才可以開車。這樣的行車秩序,在許多歷史悠久有路面電車設置的古城市區,就是這樣的行車情景(在其他城市也一樣),不禁令人感慨,這模式移到台灣不知「通用」否。

另外還有一點,在波海三國常見其市區公車或電車都採各站皆停,不論有無乘客上下車(不過大多一定有的),下車時不用按下車鈴,有點是將公車或電車當捷運使用。而且三國的大眾運輸系統使用率極高,路上私人車輛多寡雖各國不一,但車輛走到市區內,車速是一律放慢的,相當懂得尊重以大眾運輸為主的都市環境。這是在台灣都市發展上,一直默默在推廣的「綠色交通」觀念,這觀念在歐洲國家已經根深蒂固,而在台灣可還是一條陌陌長路,需要有心人持續的推廣與正確觀念導正。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