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9/21

盧布安娜的綠能交通新氣象

斯洛凡尼亞(Slovenia)首都盧布安娜(Ljubljana)在前南斯拉夫聯邦解體後,前加盟國之一的斯洛凡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率先獨立為自由國家,盧布安娜耀升為國家首都。這人口不到三十萬的中世紀歷史老城,曾在南斯拉夫聯邦時代,都市向外擴展但對於都市交通疏於建設管理,原本路面電車又停駛拆除,轉為公車系統,大眾運輸流向私人運輸,市區交通持續惡化。這樣的公共交通情景,在1960-80年代,持續出現在世界各地。不過,盧布安娜近十年來提出綠能交通計畫並徹底執行,雖然在尖峰時刻仍有交通壅塞,但情況已相當改善,且榮獲2016年歐洲綠色首都獎,並將此榮耀大喇喇出現在公車廣告(下圖),可見當局對這殊榮的驕傲,很值得作為參考借鏡,就來看看盧布安娜新綠能交通有哪些傲人的設施及配套。

【背景說明】雖然斯洛凡尼亞在二戰後被劃入共產陣營的(前)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但在提多總統(President Tito)半獨裁統治下,走的是較開放的修正社會主義路線,跟冷戰時期的(前)蘇聯與毛澤東統治的中國,實行馬列社會主義不同。加上斯洛凡尼亞跟克羅埃西亞兩加盟國,原本就有高度西歐化發展的背景,尤其是斯洛凡尼亞,其經濟水平跟鄰國奧地利、義大利不相上下。奧匈帝國治下的二十世紀初年,斯洛凡尼亞的盧布安娜已有路面電車建設(1901年起),都市現代化與公共運輸都是走西歐城市發展模式。二戰後南斯拉夫修正主義路線,也就是偏資本主義自由市場的折衷概念,因此城市發展跟當時對私人運輸採開放政策的城市一樣,舊有的路面電車在1958年完全拆除,過渡期間部分改為有軌電車,最後完全由公車系統取代。

冷戰時期即使走開放路線的東歐國家,在世界接軌上仍被自由陣營所阻斷,僅能在共產國家內互通取暖,造就當時東歐都市內常見的老舊公車在路上跑的刻板印象。盧布安娜隨當時開放政策,觀光、經濟不斷發展,人口往郊區擴充,交通上又放任私人汽車,忽略市區公共運輸的重要性,沒有因應都市擴充而投入應有的基礎建設,導致市區交通及生活環境惡化,且情況相當嚴重。1992年國家獨立後針對都市交通壅塞提出許多改革計畫,甚至有恢復路面電車(輕軌)的提議,最終在一連串綠能交通計畫進行後為之改變。其實國家政權是民主或獨裁跟施行社會主義或資本主義也是兩碼事,過去的歷史顯示,並非資本主義國家就沒有獨裁政權。

【盧布安娜綠能交通】尚沒有軌道捷運的盧布安娜,目前由LPP公司經營的公車路網,成為城市主要公共運輸主幹。盧布安娜客運公司(LPP, Ljubljanski potniški promet)沿革從1901年的路面電車、無軌電車演變至今。1960-70年代,LPP前身的國營客運時代,政策是以整個斯洛凡尼亞境內長途客運為主,而不專注在盧布安娜的市區公車,有點類似過去台灣省公路局時代的國光號與興南客運之於台南市區公車的角色。直到1990年前後政策大改變,轉向以盧布安娜市區及郊區整合路網。1994年改組公司化,成為市府旗下所屬的公營公司,服務整個盧布安娜都會區,優化市區公車路網,成為現今城市綠能交通的主導經營體。

目前LPP公車路網有42條路線(含市區及郊區),路網超過500多公里,兩百多輛公車,含蓋整個盧布安娜都會區。優化後的公車路網,以1、6、20路三條路線使用率最高,增加班次及密集度後儼然成為三條類捷運。使用的車輛幾乎都更新為雙節低底盤環保公車,不少是天然氣燃料公車,廠牌有IRIS、Mecedes-Benz等大廠,最新一批30輛來自德國MAN大廠的LION City天然氣公車,車廂塗上2016歐洲綠色首都廣告(上圖)。 市區公車路線除了部分路段行駛在公車優先車道上,提高車輛營運效率外,部分路線在終點站,是跟大型停車場結合為Park and Ride(P+R)的轉運站,如此藉由郊區或市區路外停車場的功能,將有效的減少私人汽車進入市區,降低讓市區塞車的車流量。市區西側最寬敞的斯洛凡尼亞大道,連結中央車站南北,在鬧區約一公里路段,規劃為公車優先車道,以及兩處大型的公車停靠站,讓經過的多線市區公車在此有轉乘的功能。

原本寬敞的斯洛凡尼亞大道,在市中心商業鬧區範圍內,大約八百公尺的範圍,改為縮減車道增加人行步道寬度的設計,同時車道改為公車優先道,並將路面平整增設地面安全指示燈,便於大眾運輸與行人、自行車的使用安全。此範圍內大量的植栽提供良好的遮陰及舒適的人行空間,設有兩處公車停靠站,多條路線公車都會經過此大幹道,因此公車停靠站設置得相當大器,每處至少可停靠三輛雙節公車。停靠站前方設置大型公車動態資訊及到站時間,每個小遮陽站亭內還有跑馬燈式的小型LED公車到站顯示。因此,即使沒有捷運的盧布安娜,利用公車系統路線與道路,軟硬體規劃與配套措施,仍可將公車提升到接近捷運般的便利與效率,這點可讓大台南公車在尚未有捷運推出之前,可以多加借鏡,運用在市區或交通流量大的路段,提升公車服務水準。

盧布安娜新交通景象如此的改變,無疑就是回歸TOD(公共運輸導向)的都市建設,增加人行及公共運輸的便利性與主導性,而非以私人運具優先的概念。這在曾經失落於私人運具導向幾十年的盧布安娜而言,要做如此的改變,除了市政當局的遠見與決心外,市民的守法與規範也要同時配合,加上硬體設施的同步進行,有效且逐漸導正公共運輸為主的市區交通政策。同時也是全世界1960-80年代,迷失在發展私人運具為主的都市,另一個回歸公共運輸導向的典範案例。

斯洛凡尼亞大道上有幾家當地百貨公司以及大型服飾店,如ZARA等,這些大型商店前的人行道,規劃的寬度之大,除了可設置很長的公車站亭外,還可設置整排相當大的休閒座椅以及行道植栽,而且商店建築還有遮風避雨的「亭子腳」走廊,這樣的建設確實令人羨慕(上圖)。在台灣,不拓寬馬路而縮減車道的規劃概念一直窒礙難行,如台北敦化南北路改善、台中台灣大道BRT車道等,都遇到莫大的反彈,因而政策急轉彎。但在盧布安娜,雖然目前私人汽車尚無法完全的抑制,尖峰時刻塞車問題還是存在,且仍看到些微的違停與機車亂停的現象,但在持續投入建設與法規配套下,加上人民的配合,可以看出這套綠能新交通政策,仍持續大刀闊斧的進行。

盧布安娜綠能交通的另一項措施為減少私人運具,鼓勵自行車的使用,同時在每條道路都規劃良好的自行車道,時至今日在市區內已經見到很多私人的自行車,居民使用自行車代步率也提高。同時政府及LPP也在2011年引進公共自行車系統~稱為BicikeLJ(上圖),屬法國JCDecaux Cyclocity系統,在居民習慣使用私人自行車的情況下,又能夠有不錯的公共自行車出租使用率,想必這城市綠能交通的推廣,已收到一定的成效。

而推動綠能交通或是TOD導向的都市計畫,最重要的就是人行步道空間的建置。這點在盧布安娜的配套中,也實施相當徹底。在舊城區的老城商業徒步區,也就是盧布安娜最重要的觀光區域,現在都被規劃為人行徒步區。跟其他歐洲都市看到較為不同的是,盧布安娜舊城觀光區,並無明顯的舊城牆拆除改建的環城道路,而是依當地發展及官方規劃的範圍,設置自動路擋機器圍起的不規則區域,或稱歷史舊城徒步區(Pedestrianized historical city centre)。所以在進入舊城徒步區就會看到馬路邊或馬路上,設置許多自動路擋(上圖),然後有明顯的人行徒步區標誌。但如果是區域內的住戶或商家,會有通關用感應器,在規定時間內車輛可自由進出。

而在規劃的舊城徒步區外圍,會利用閒置空間或沒蓋房子的空地,廣闢路外收費停車場。在寬度較小的道路,允許路邊停車(投幣式),同時道路改為單行道,並維持一定寬度的兩側人行道設置。而徒步區內就跟絕大部分歐洲都市一樣,完全規劃為人行步道,行人可以自由自在的走在馬路上,不用擔心閃躲車輛,營造出人行、慢活的商業空間。這樣大範圍的人行步道區域,在台灣一直推廣不起來,因為「車行為先」的觀念還沒改變。而盧布安娜將早期「車行為先」的觀念逐漸改為「人行為先」,就慢慢恢復歐洲城市那宜人的都市環境。而且盧布安娜的綠能交通不只如此,更考量到總是有人在長距離步行上有困難,或是觀光客在舊城老街內迷路,因此引進三種不同的綠能交通工具,在舊城徒步區內行駛,稱為KAVALIR。

上圖就是三種形式KAVALIR電動車輛的其中一款,很像高爾夫球車的開放式電動車,這款車僅在溫暖時節(四月到十月)推出,想當然爾,位於阿爾卑斯山區的附近的盧布安娜,在嚴寒冬天,這種開放式車輛,可能也不利於年長者的使用。依官方網站的介紹,KAVALIR的意思就是Gentle Helper(善心協助者)之意,主要是協助老人、行動不方便,或是走不動的觀光客,在舊城徒步區範圍內,免費、隨招隨停、觀光巡迴與居民交通接駁兩用的電動車系列。

車輛主要有三種形式,除了開放式的高爾夫球車,還有一款封閉式單車門的小小公車,這款車輛有空調,搭載人數也較多,也是全年都行駛的車種。在舊城區內分為兩條主要路線來回循環,同樣是免費、隨招隨停。車輛的寬度剛好在徒步區路擋兩根圓柱間,不需要放下路擋就可直接穿越,到另一外一個徒步區域。下圖是這款KAVALIR電動車經過舊城區內的市政廳,市政廳懸掛著歐盟、斯洛凡尼亞及盧布安娜市旗,兩旁又看到2016歐洲綠色首都獎的標章,配上綠色塗裝的電動車,讓綠色首都更綠了!

要搭這種電動車除了隨招隨停外,也可以用電話預約,因此功能上達到彈性公車(或稱撥召公車、DRTS)的準大眾運輸工具。服務經營仍由LPP公司執行,同時結合盧布安娜觀光局推廣,外觀統一的車子,加上有信譽的LPP公車良好形象,讓用車人免除對形象、服務不佳的當地計程車的憂慮,提供額外一種交通代步車的選擇。雖然僅限舊城徒步區域,但如果懂得利用的話,徒步區內的居民也可利用此車從自家到範圍附近的停車場,將它當成P+R(停車轉搭車或搭車轉開車)接駁車使用。(這概念應該滿有誘因)

第三種形式KAVALIR綠能電動車是如火車般的聯結車輛(下圖)。這是多車廂連結的車輛,同樣行駛在舊城徒步區內,目前有一條路線循環,這種車輛每節車廂都有車門,如同電動車款的捷運列車一般。雖然這些車輛行駛速度不快,但以慢活與觀光的角度而言,除了對舊城徒步區交通友善外,也提供另一種綠能、便利的公共運輸,而且還是免費 。在斯洛伐尼亞的觀光客,一般消費及住宿都需要另繳城市稅,而稅收就用在這些公共服務上,也是城市經營合理的正向循環概念,這種稅收vs.社會福利的政策,目前在台灣社會,還是需要更多的說明溝通才能夠順利推廣。

下圖是聯結式KAVALIR電動公車通過舊城區核心點,三座橋、聖芳濟教堂、派沙崙廣場的情景。見到那眾多的觀光客與當地居民,行走或騎自行車悠遊在舊城區內,一輛亮綠色的KABALIR電動公車經過,舊城景觀與現代電動公車的融合,還有觀光客、居民、小攤販的生活情景,這就是盧布安娜目前綠能交通的新氣象。

而在舊城徒步區外的上城區(Upper Town),也看到這邊的道路陸續改造,同樣減少車道增加人行步道,同時也開放路邊收費停車,可想像過去盧布安娜私人汽車之多,目前市區停車仍是一位難求。此時,突然看見第四款LPP電動車,這是比前三款KAVALIR更小的電動車,僅見到一輛,用途不明,但依據車輛外觀上的標示與塗裝來看,推測是LPP推出提供殘障人士或孕婦、老人單人用的服務車輛,有點類似殘障人士專用車。

盧布安娜市區內現在幾乎每條改善過的道路,都會在路旁(非人行道上)設置自行車專用道,以全紅色地面塗裝或明顯紅線區隔。在台灣似乎自行車專用道的設置,還沒有類似專業程度與推行堅持,很多都是虛表的隨便弄弄,也很多都是失敗的自行車道案例。因為自行車當代步的推廣,如果沒有大眾運輸觀念的配套,抑制私人汽機車使用的目的,其實都很容易流於形式,不容易落實到真正交通改善及生活品質提升的目標。

就走在新城區路上,也看到了正在進行路面改善的工程,寬度不大的道路,在不拆屋拓寬的條件下,縮減車道增加人行道,原本雙向道改為單行道。這樣的措施在台灣一定都會被商家反彈,認為改為單行道就會減少車流因而影響商家的生意。這就是「車行優先」的觀念作祟。如果改為單行道但增加人行道,吸引更多人行或自行車前來,便利「人」的行動,跟舊城人行徒步區一樣,人都下來走、下來逛了,怎可能會影響「商家生意」,除非是該商家的商品不受青睞。

看見盧布安娜綠能交通的心得,其實很多政策的執行除了先溝通取得共識外,最重要的是人民自己的觀念與行為也要改變,或是公民自覺,摒除過去錯誤或事是而非的觀念,改變自己甚至影響別人。很多國外或其他案例,在台灣並非完全的不可行,而是在於城市經營者與公民的遠見,人民與政府是否對將來的願景有共同的目標,還是口邊強調公平正義實際內心僅關心自己私利的民粹思維,有待更進一步的思考。
延伸閱讀:
世界之都系列(64)~盧布安娜 Ljubljana
相關資料:
盧布安娜LION CiTY CNG BUS-YouTube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