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25

好雋永的波爾圖聖本篤車站

歐洲的鐵路發展自十九世紀初萌芽後,短短幾十年,十九世紀末葉,在許多歐洲城市紛紛出現具有當代藝術的車站建築。如葡萄牙北部大城波爾圖(Porto),在1864年就提出興建中央車站計畫,後來在當時國王令下,位址選在更早的兩百年前,被大火燒毀而荒廢的聖本篤修道院遺跡之上,歷經三十年的工程及不斷修正,終於在1890年代完成法國新藝術風格建築的車站,於1896年通車。

車站通車後不就,邁入1900年代,又增建郵政服務及月台遮頂棚,大廳加入傳統磁磚畫(Azulejos)由法布里薩卡偉姆(Fabrica de Sacavem)製作,整座車站在1916年才算全新完工啟用。在1988年展開車站翻新及修復工程,成為一座通勤及歷史車站。如今只要是第一次進入車站大廳的遊客,不管是否趕著搭車與否,都會被這一大片的磁磚壁畫所吸引。

一幅幅的磁磚畫(Azulejos)從左到右,佔據車站三大面牆壁,承襲了葡萄牙的傳統建築藝術,每幅壁畫都以葡萄牙歷史故事為背景,即使不全然知道所表達的畫作故事,但光看這些大型的藝術作品,如同美術館不朽畫作的藍白版本一樣,實在相當驚人。這種葡式磁磚畫在葡萄牙各都市的建築物很常見,規模大小不一,里斯本一些車站也有,但是有這麼大規模又細緻的,似乎聖本篤車站應該是第一名。

大廳的兩側分別是人工售票亭及餐廳,進入月台區域有多座自動售票機,全部的現代化車站設施,含電子資訊看板等,都跟車站歷史建築的元素融合一起,一點也不突兀,雖然有二十一世紀的便利,感覺還是停留在百年前的生活氛圍。能夠將這種百年車站的整體營造,跟時下公共運輸講求的便利設施一併考量,國外的做法還是比台灣高明許多。

聖本篤車站當初是波爾圖的中央車站,好不容易選址後,因諸多的難題而延宕幾十年,其中最艱難的工程,就是穿越車站後方山坡地的軌道隧道。1890年開始興建,歷經多年才完工,1896年第一輛列車通車到車站,隔年發生隧道滑坡事件,又隔一年再度修建通車。月台上的頂棚與鐵杆,在那個時期的歐洲車站建築就相當常見。日本人後來也學會這種手法,在當時日本各地及殖民展現。這座車站共有四座(八面)終點式月台,多為通勤鐵路停靠,月台長度不若其他大型車站那麼長。

原本是設計為終點站的中央車站,聖本篤車站(Sāo Bento)現今為一座市區通勤車站,僅有葡萄牙國鐵在波多都會區的通勤列車往來,通往郊區城鎮及連接東郊Campanhã車站。Campanhā車站同樣是十九世紀末興建的車站,當時僅是一座郊區通過站(非終點站),但後來往來里斯本的高速列車Alfa Pendular及長途快車都在此停靠,不進入聖本篤車站,因此銜接兩座車站的通勤鐵路,以及整合後的輕軌捷運路網,成為兩座車站與區域的重要接駁服務。黃紅塗裝的波多區域通勤鐵路,新穎且班次多,讓聖本篤車站仍不失往日中央車站的繁華。

新古典建築的車站大樓門面,陽光從挑高的拱窗灑落到大廳內,整個感覺相當古樸又大器。天花板的雕刻與牆面的磁磚畫,表現出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的新藝術風格,還有融入葡萄牙當地藝術的傑作,從整體看,跟西歐其他國家車站沒有兩樣,但從細部看,就約略感受到葡萄牙當地的人文氣息。

由於車站座落在小山坡上,車站大門跟前方馬路有一個高地落差,形成一處高台,門口就是計程車招呼站,而走下高台到地面道路的人行道,則是多線公車停靠站,附近地下是輕軌捷運的聖本篤站,捷運站雖然沒有跟車站共構,但藉由步道的相連尚沒有不方便之處。

(下圖)車站大廳通往另一側門處,有一整排的寄物處,這是自動化的投幣式寄物櫃,以木質的裝飾設計,加上暗黑色的塗裝,有古典的感覺,但又是現代化的設施,再度顯現聖本篤車站古典與現代融合的一面。從這個角度望向車站大廳,也覺得美,看過許多城市的車站,覺得聖本篤車站真是難得一見的車站傑作。

側門出口直達聖安東尼奧教堂前的廣場,百年歷史的波爾圖路面電車,現僅存的其中一條路線,就從車站側門經過,又是一種百年前城市移動的情景,雖然這種景象在歐洲很普遍,但在波爾圖的感受又更深更特別。前方這座聖安東尼奧教堂的外牆上,同樣有著藍色的葡萄牙磁磚畫,讓整個城市的藝術氣氛,更加濃烈。

繞過教堂廣場,車水馬龍的路口,轉彎到自由廣場,這裡就是波爾圖市中心最熱鬧的轉運站,幾乎所有公車路線轉運,捷運Aliados車站、大型商店及飯店,都座落在此,跟聖本篤車站僅有幾百公尺之遙。從一座車站的歷史,可以窺見波爾圖這座千年古都,從過去舊城的發跡到發展,十九世紀的都市現代化,到二十一世紀輕軌捷運的引進,千年來不斷隨生活品質提升而演變的種種軌跡。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