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大二大城卑爾根(Bergen),是座將近千年的古都,也曾是挪威王國的首都。整個都會區人口不到40萬,市區範圍不大,但近年來郊區逐漸發展,共有八個區域。往來市區與郊區之間的公共運輸,除了挪威國鐵的通勤鐵路外,長久以來依靠公車及無軌電車,直到2010年開通第一條輕軌電車,2013年二期計畫完工,整條路線的27個車站全數通車。
全線通車的輕軌電車一號線,整合在整個大卑爾根都市公共運輸系統,編號為1路,由位於卑爾根市區西南方Flesland地區的國際機場到市中心的Byparken站,共27座車站。(上圖)機場電車站(Bergen Lufthavn Flesland)位於從機場入境大門的地下,沿途會經過幾個郊區人口聚集城鎮以及工商發展區,最終三站來到皮爾根客運總站(Bystasjonen)、中央車站(Nonneseteren)及市民公園站(Byparken)。
市民公園站(Byparken)就位於卑爾根市中心最大的人工湖及花園所在的市民公園,與鬧區徒步區Torgallmenningen大道隔一個街廓。與電車站相交的歐拉夫大道(Olav Kyrress gate)是市中心最重要的公共運輸節點。幾乎百分之九十的各類公車路線都會在此停靠,是除了客運總站外,市區另一個大交通樞紐。
卑爾根電車是由跨國運輸公司Keolis的挪威公司(Keolis Norge)經營,是卑爾根都會區地方政府公共運輸整合組織(Skyss)的旗下一員。這類都會區整合公共運輸組織的運作,在歐洲先進國家已經實施幾十年,有相當明顯經營成果。電車是瑞士Stadler公司的Variotram車型,標準軌距、五節規格(42公尺長)全低底盤規格。Stadler電車台灣還沒引進過,這家公司車輛設計一直都給人「大氣且方正」的印象(上圖)。
(上圖)重要的歐拉夫大道其實不很寬敞,跟與之平行的克莉絲蒂大道,在市民公園路段剛好規劃為一對單行道,歐拉夫(由北往南)、克莉絲蒂(由南往北),跟電車站組成的交通轉運節點,用英文字母編號,共有好幾座公車亭,一字排開延綿好幾個街廓。要在卑爾根學會轉乘,必須記住同一停靠站,不同路線公車的停靠位置,在每座公車亭都有貼上相對的位置圖。不過大部分的觀光客還是選擇步行來逛市區、海港地區及布里根區,公共運輸迷才會特別地鑽研這個設計。
(上圖)位於中央車站旁的電車站(Nonneseteren),一側是中央車站及郵局大樓,一側是車站旁的購物中心,有超市及餐廳,還有一座圖書館,提供了當地居民交通與生活必需的基本規劃。下一站輕軌軌道會90度彎區進入一棟大樓內,就是往來卑爾根的中長途客運、大型遊覽車、市區公車停靠的客運總站,是卑爾根市內的另一座運輸節點。
中央車站前廣場,與車站平行的Kaigaten大道,一側就是人工湖及市民公園外圍步道,整體綠化得相當漂亮且規模不小。在如此小巧的市區內,規劃如此規模的綠地與開放空間,見識到歐洲都市規劃的人本精神。(上圖)從道路交通標示可見到這條大道是僅開放給電車及公車等公共運輸行駛,限制了私人汽車甚至自行車通行,也因此清理了市區車流的混亂,這在台灣的都市交通規劃上,一直是很鄉愿的寧可讓市區交通繼續混亂,也不敢執行嚴格的車流管制。(下圖)
卑爾根也有共享出租自行車,漂亮的綠色車身,不過看似相當笨重,跟瑞典看到的一樣。這種款式的自行車可能適合人高馬大的北歐人,看他們駕輕就熟的騎著,對東方人可能光牽車就是負擔。
另外提到市區的公車節點,以英文字母編號的方式,也是挪威都市規劃的一個特色。例如漁港Toget站節點,依照不同公車路線及方向,也是包含好幾座公車亭的公車站,如下圖往市區方向的公車亭,就編到英文字Q,可見運輸節點的規模與複雜性,剛開始來此也很難適應。
(下圖)其實早在1897年卑爾根也有路面電車行駛,直到1965年全部停駛拆除,卑爾根也歷經一段以私人汽車為主的交通混亂期。當時的私人汽車跟柴油公車、無軌電車在市區內行駛,可想而知1980年代全世界許多城市的市區尖峰交通擁擠及空汙問題,都是有因可循。當時卑爾根地方政府-Horand County Municipality計畫推動捷運系統,然總總因素拖延到二十一世紀初才有新的整體規劃及新輕軌系統引進。
(下圖)僅存的2路無軌電車,目前也多改為環保燃料的新型公車取代(上圖),無軌電車逐漸少見。從歐洲城市在進入二十一世紀的都市交通規劃,因應歐盟對環境、空氣、生活品質的規範,幾乎都戮力於都市交通的改善與綠地、人行空間的規劃,各種輕軌公共運輸的回歸,就是歐洲城市最明顯的現象。
【後記】輕軌電車意外的旅程
卑爾根的公共交通是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開的方式,似乎歐洲很多城市都是如此。如輕軌電車的硬體設施及軌道都屬於官方的Bybanen公司經營,因此市區公車及電車都會看到Bybanen這個字眼。
這天剛到卑爾根,從機場搭輕軌到市區時,一上車不久就一直聽到很長的廣播,雖然有講英文,但還不是完全了解,大概知道可能遇到事故,必須在某在下車或換車。反正就傻傻跟著人群走就對了。
原來是軌道在某兩站之間的電力出現故障,必須變成單線調度,所以原本10分鐘的班距就變得很不確定,搭乘的電車僅走了幾站,全部的乘客就必須下車,跟著人群沿著人行道蜿蜒的走到下一站,幾乎所有乘客都是提著大行李,跟著當地熟客這樣走著到下一站,等待由調度場開來的車輛。就在這一站等車時,看到這款賓士廠牌的輕軌維修維修車,是公路、軌道兩用的車輛。兩個膠輪間有一個軌道車輛轉向架。
維修車從車廠開出利用公路行駛到軌道,然後放下鋼軌輪,將膠輪提高,就行駛到軌道上,進行故障維修。本來順暢的行程因這意外而延遲了一個多小時,整個事件從下車到換車,幾乎沒有聽到任何乘客的歇斯底里,抱怨連連,就很從容的換車、等車,手機聯絡等等,也見識到先進國家人民,對意外事件的態度,是多麽平常心的看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