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06

整合的維也納都市大眾運輸系統(2019整理版)

奧地利首都維也納,是歷史悠久的古都也是世界聞名的音樂之都,長期為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都城,十九世紀末的奧匈帝國時期,著手都市的現代化發展,鐵路及市區交通建設為之擴張。有百年以上歷史的維也納路面電車是當時見證都市發展的公共運輸,營運至今成為歐洲少數仍保留如此大規模電車路網的城市之一。跟歐洲其他都市一樣,最早的路面電車都是由公共馬車轉變而來,在1897年開始轉變為電氣化營運。至今仍有1950~1990年代老式電車行走於維也納路上,下圖是最新款的低底盤西門子ULF型電車,為維也納市區帶來嶄新的移動之美。

(下圖)最新的西門子ULF型電車,內裝相當現代化,超低底盤輕軌電車最長可有七節車廂,紅白配色的外觀塗裝,內部裝潢也是紅白兩色為主。路線主要為環繞維也納歷史城區(即舊城區),沿著百年前的環城大道行走,往來舊城與城市北邊、西邊、南邊及運河東邊的新市區,跟主要的地鐵站、公車站都有方便的轉運設計,因此在維也納新舊市區(百年前的市區現代化)範圍內移動,利用路面電車或公車,比利用需要上上下下的地鐵來得方便。

維也納路面電車自1865年起歷經馬拉、蒸汽及電力三個階段的技術引進,在兩次大戰期間發展到巔峰,至今仍是世界上規模第六大的路網,共有將近三十條路線,路線編號1~71及O線與D線。下圖是編號18路電車行駛在維也納中央車站(早期的南站)前的地下軌道,跟車站的地下一樓連結,也是維也納路面電車極少數的地下軌道路段。

下圖是在環城大道上,市政廳附近的電車路線與車站,這裡有多條路線穿插,與Volks-theater地鐵站轉乘,U2、U3線經過。舊款的路面電車至今仍有不少輛,穿梭在維也納街頭。舊式電車配上維也納環城大道兩側的古典建築,歌劇院、博物館、國會大廈、市政廳等,很有藝術浪漫氣息。

相對於路面電車,維也納地鐵興建的比較晚,在1969年才開始地鐵的興建。但早在十九世紀中就已提出興建計畫,而有諸多爭議。二十世紀初提出的輕軌式捷運(Stadtbahn)路廊及通勤鐵路路廊(今S Bahn)開始營運。而到二十世紀中葉,正式捷運規格(U Bahn)的系統才又被提出,並開始興建,1978年第一條地鐵(今U1線部分路段)通車。因此,綜合百年來的不同系統,維也納現今五條地鐵中,其實包含了標準重軌的U1~U3三條路線,以及U4、U6沿用早期的輕軌式捷運及通勤鐵路路廊,而產生不同形式、車輛也不同。(原本規劃中的U5線,尚未興建。)

最早通車的地鐵U1線,在市區西北郊區,高架跨越多瑙河到多瑙城(Donald City)聯合國都市,高架車站Kaisermühlem/VIC站,是離聯合國大廈最近的車站(上圖)。維也納是聯合國在世界上三大總部之一(其他兩座在紐約及日內瓦),圓弧形現代國際樣式玻璃帷幕建築,跟紐約的聯合國大廈很相像。上圖是地鐵U1~U3線使用的新型高運量Type V系列電車,下圖是舊款的Type U系列電車。U系列電車是Simmering-Graz-Pauker (SGP)公司製造,V系列車是Siemens, ELIN 及Adtranz三家公司合製。

U6線是維也納地鐵路線中,唯一高架居多的一條,是百年前輕軌式捷運蛻變而來,沿途路廊及車站設施,可見當時的歷史痕跡。使用兩輛並聯的輕軌式電車Type T(下圖),從維也納市郊北部半環繞到西郊再到西南郊,途中跟維也納國鐵西站交會,並經過城西的新興住宅區及商業中心,沿途幾座車站充滿幾十年前舊時代的地鐵建築之美。跟U6線一樣,U4線也是沿革自十九世紀末的鐵路線而來,1925年開始轉為電氣化,在二次大戰前形成一套郊區通勤鐵路網,1976年維也納第一條地鐵完工後,就整合到今地鐵路網及部分通勤鐵路S Bahn路網中。

維也納跟眾多德語系城市一樣,都有一個整合都會區內所有公共運輸系統的最高指導單位-東部區域運輸組織(Verkehrsverbund Ost-Region),簡稱VOR,是從1974年創立的跨公私部門及機關行號整合組織。幾十年來歷經幾次不斷改組及擴增、合併鄰近生活圈,最終納進奧地利東部區域範圍內所有公民營機構而來。整合機構管理區域內所有公共運輸及統一費率系統,旗下最大交通公司,即經營維也納地鐵、電車、公車等的Wiener Linien公司,另奧地利國鐵經營的維也納郊區通勤鐵路(Vienna S Bahn)及維也納地區鐵路公司(Wiener Lokalbanen)也是維也納境內主要的公共運輸服務單位。

公營的Wiener Linier經營維也納所有的公車路線,為了跟路面電車的編碼區別,所有公車路線編碼後都加上A,例如13A路。A在德文發音為「啊」,因此不論在地鐵電車、路面電車或是公車上,遇到有公車路線轉乘時,就一直會聽到車上廣播,「啊」聲不斷。配合路網密佈的地鐵跟路面電車,維也納公車路線的設計,比較屬於在不同方位運輸節點之間的接駁,很多路線都是經過外圍市區,不經過城市中心區,因此往來舊城跟鄰近市中心可搭乘電車,若往來外圍的新興市區則選擇搭公車比較方便。

維也納歷史城區是所有歐洲大城舊城區,有規劃為人行徒步區當中,規模最大的,因此需要在徒步區內規劃幾條短程接駁公車,及設置幾座公車站,以方便徒步行人,可以就近搭車前往舊城附近的轉運節點,主要是幾座地鐵站。1A~3A等三條舊城循環路線,就分別以東西、南北走向,經過舊城徒步區到區外的地鐵站。近年引進西門子公司製造的快充式電動中型公車(上圖),在起迄點的停靠站,剛好可以利用路面電車的架空電線,進行快速充電,也是維也納電動公車運用現有基礎設施的優勢之一。

走在維也納歌劇院往南到中央車站這一段,不時會見到這款深藍與米黃配色的路面電車,有別於Wiener Linier紅白配色的視覺設計,這是維也納另一家民營的區域鐵路公司(Wiener Lokalbanner),這條是有百年歷史的軌道路線,自1888年就投入營運,以歌劇院為起點往南到隔鄰下奧地利州的Baden市區,整條路線經過好幾個費率區,是一條歷史悠久的長途路面電車路線,也是維也納很特別的一條電車服務。雖然乘客多是當地居民為主,觀光客比較用不到,不過從維也納歌劇院到中央車站附近區域,倒是可以利用,票價及車票都同樣在VOR費率系統規範下。

維也納也有公共出租自行車的設置,不過站點跟設置的地方並不普及,可能是當地人大多有自己的自行車,還有搭乘公共運輸的習慣所致。在舊城區內,不但有禁行汽機車的管制,連上班尖峰時間,也有警察在取締自行車違規行走在徒步區的人行道上,而且取締還相當嚴格,真不愧是「德語區」國家那種循規蹈舉的自律,還有對違規行為絕不馬虎的精神。

由奧地利國鐵ÖBB在維也納境內的鐵路網,形成都會區郊區通勤鐵路S Bahn,依前往都會區不同方位地區,設計約十條的S Bahn路線,包含市區到郊區的放射線型以及郊區與郊區的環狀線型。維也納市中心有幾座重要的國鐵車站,市中站(Wien Mitte)、法蘭茲約瑟夫站、Floridsdorf站、西站及中央車站,除了S Bahn外還有國鐵區域列車普通車(R)及普通快車(RE)亦在都會區內票證整合,相互轉乘。而往來與維也納國際機場連結的機場車站,有多種不同列車服務,彼此不能互相搭乘,因此要看在維也納市區的起訖站來決定,搭什麼車會比較方便或省錢。

上圖是維也納市中車站,是座地下化的大型車站,有通勤鐵路S Bahn及地鐵U Bahn還有機場快線列車CAT(City Airport Train)經過,如果從機場搭乘綠色塗裝的機場快線列車(CAT),終點站是停靠市中車站。如果要往維也納中央車站(舊南站),則要搭乘RailJet快車(不經市中站)。兩條快外線都要加碼快車費用,因此如果要省錢,可以搭乘S Bahn或區域鐵路R,在市區任何通勤鐵路車站做轉乘。所有的軌道或非軌道公共運輸,包含行走多瑙運河及多瑙河的水路運輸,在整合的維也納大眾運輸VOR規劃下,亦是歐洲典型便捷都市交通的典範之一。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