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路面電車代表著歐洲自工業革命以來,都市發展與交通建設邁向現代化的濫觴。當時現代工業化都市出現中產階級,加上工商業發展,大量勞工通勤運的輸需求孕育出最早的大眾運輸系統。當時的都市大眾運輸規模顯示著一個城市現代化進步的程度。工業革命的起始國~英國,在1807年出現了以馬匹拉動的公共馬車,不久在美國新大陸出現有軌道的公共馬車,這些是都市路面電車(有軌及無軌)最早雛形。早期路面電車因地區語言及發展背景不同,而有不同名稱,如Trolley、Tram、Streetcar等,在柴油引擎公車尚未普及化的年代,遊走馬路上的路面電車就等同於現在的公車,舊有名稱也沿用至今,部分城市以字母T為代表。
十九世紀後半,知名電車廠商如西門子等,開始研發電力驅動的軌道電車(1881年),從此到二十世紀初的歐美主要城市,甚至當時西化較深的日本以及西方帝國主義所屬殖民地,如香港、雪梨、多倫多等,都陸續引進電力驅動軌道電車又稱路面電車(Trolley、Streetcar),在主要馬路上穿梭。當時已經有地鐵營運的城市,就是地面有電車,地下有地鐵或地下化電車。從一些以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年代為背景的電影,經常出現繁榮城市路面電車行走大道上的情景。上圖為世界少數僅存的香港復古雙層路面電車,下圖法國馬賽地鐵車站內展示當時的路面電車模型以及壁畫,可回顧當時路面電車的情景。在十九世紀末蒸氣牽引機拉動的鐵路列車改為電力驅動,當時的鐵路地下化工程形成的世界最早地鐵~倫敦地鐵,以及將路面電車地下化,成為當時地鐵建設的另一套規模~布達佩斯地鐵,就開始了「電車」的歷史。
二十世紀前葉,President Conference Committee設計的PCC Street car,1930年在美國問世,馬上廣泛的出現在美國、加拿大的大都市。後來PCC技術流傳到歐洲,歐洲許多造車大廠也開始推出歐規的PCC電車,目前許多保留舊式電車的城市,都還看得到這種電車。二次大戰之前可說是都市路面電車兩百年歷史中最輝煌的時代,當時世界上有路面電車行駛的都市都被視為現代、進步的象徵,部分城市還有地鐵建設。目前在荷蘭、比利時、瑞士、大多數德國都市、義大利部分城市、奧地利、東歐的捷克、匈牙利、波蘭,甚至波羅的海國家、俄國等,都還保留著這類復古的路面電車,而日本部分城市則保留著日本當時工業發展下自製規格的路面電車。復古電車與最新現代化輕軌電車交互行駛的情景,就只有在這些有百年路面電車歷史傳承的都市才見得到。下圖為多倫多、舊金山、德勒斯登、布拉格仍在行駛中的復古路面電車。(相關介紹詳見舊金山復古電車、米蘭復古電車等文章)
不過,好景不常,二十世紀中葉小汽車大量生產後,私人汽車普及化造成路面電車與私人運具在有限的道路空間上競爭,加上二次大戰後的都市復甦與重建,1950至1980年代不少都市的路面電車不敵小汽車激增的趨勢,陸續遭到被拆除的命運。有些城市雖保留路面電車但逐漸縮小路網規模,同時因大多數都市開始興建戰後重建或新建的地下鐵路網,柴油引擎的公共汽車逐漸取代路面電車,這段時期是路面電車最悲慘的年代。許多被遺棄的PCC電車,則紛紛轉賣(送)到還有留存路面電車的城市,繼續投入營運。所以今天在一些保留百年路面電車歷史的城市中,還看到或搭到這些老式路面電車,可能都來自世界各地被拆除而移轉的古董電車。到了二十世紀末,除了中、東歐、義大利、荷蘭、比利時以及日本等國,一些城市還保留著路面電車路網及復古車輛並保養良好外,其他在美國、英國、西班牙、法國等路面電車幾乎完全成為追憶。
不過在1980年後,因全世界各大都市持續發展,卻面臨交通壅塞、空氣汙染、公車運輸系統效率逐漸降低、地下鐵興建工程成本高漲又費時耗事,都市郊區輕運量旅運需求崛起,因此許多大眾運輸建設計劃,紛紛又開始回歸路面電車系統的導入。1990年至本世紀初可視為路面電車起死回生的年代,之前有專家預估「二十一世紀是路面電車復興的年代」就是如此。主要原因是路面電車跟隨傳統電聯車技術的幾十年發展,結合許多先進科技及新概念,各大電車廠商紛紛推出通稱為Light Rail Vehicle(LRV),可雙向駕駛、可模組化、可彈性並連、環保與低噪音、高效能與節能、低底盤與多殘障設施等現代化科技的輕軌電車(下圖)。
後期的輕軌電車技術保留路面電車轉向架技術,輕便、轉彎半徑小的特性,並加入符合二十一世紀環保概念需求,如流線型、低噪音、高效率變頻、省能源、超低底盤等特色,在許多後續廣建輕軌電車的城市,如雨後春筍的陸續營運通車。一些原本在1960~70年代陸續拆除路面電車的城市,在21世紀後陸續有興建新式的輕軌電車系統,實現了「路面電車復興」的預言!模組化的新車輛技術,可以客製化連掛車廂節數,保留路面電車輕軌,容許更小迴轉半徑及更高坡度等優點。新的輕軌運輸(LRT)系統規劃更打破過去路面電車路網的限制,多數新規格電車採可雙向行駛,甚至引進高儲存電池及無架空線的規格,部分系統還提升規格採部分軌道高架或地下化,提升路權專用性,成為輕軌式捷運系統。這觀念沿襲於百年前布達佩斯路面電車地下化為捷運的案例,這技術在國外普遍稱為輕軌捷運系統(LRRT)或輕量軌道系統(Light Rail)。
在美國、歐洲等原先拆除路面電車系統的城市,現在又重新引進先進的現代輕軌系統(LRT/LRRT/AGT),還保留早期路面電車的都市,也開始引進新規格的現代化低底盤輕軌電車(LRV)。早期一些採路面電車地下化得勝,也改年輕軌路網規格提高營運效率,變成輕量捷運,如布魯塞爾的Pre-Metro、科隆的U-Bahn/Stadtbahn。一些中小型都市甚至就以原有的路面電車,或是新建輕量化捷運作為都市大眾運輸的主幹。一些大型城市如巴黎、倫敦,在地鐵服務不到的郊區,就興建新的輕軌系統,與地鐵末端場站做良好的無縫接駁。回顧整個路面電車一直到現代化輕軌電車的歷史,已經整整有兩百年了,比最悠久的倫敦地鐵還早50年。且只有路面電車見證了人類都市交通發展,從私人馬車、公共馬車、有軌馬車、路面電車、到輕軌、現代化捷運等,一脈相傳的公共運輸史的兩百年。(2016.3修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