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8/13

哥本哈根的都市公共運輸與自行車交通

人口不多的丹麥首都哥本哈根,面積超過四百多平方公里,但市中心人口只有約50多萬,含郊區人口僅一百多萬,面積比縣市合併前高雄市大3倍,但整個大都會區人口卻較高雄市少很多。然而,哥本哈根都市大眾運輸的基礎建設,卻不因人口或搭乘人數過少而倍受批評,或因此取消大眾運輸建設計劃。其實在很多人口不多的歐洲城市,拿人口多寡與公共運輸建設來對比的論點,是完全不成立的,公共運輸建設在這些城市,是當成納稅人民居住的基本需求,當成賺錢的工具反而不是主要目的。

多數台灣人對哥本哈根的印象就是當地騎自行車者相當多,實際在當地一看,果然如此。而更多數人會以為,自行車多的哥本哈根,交通就比較好,其實到當地一橋,才知道原來沒有那麼簡單,自行車太多反而對市容是一件不好的事,就把他想像成台灣機車太多,停車管理就是一項傷腦筋的問題。市中心Nørreport捷運車站附近停滿自行車,中央車站附近的人行道,更是自行車亂停一堆,這才是哥本哈根的自行車的真實一面(下圖)。

雖然如此,哥本哈根對自行車的規範,專用車道與標示,的確是相當多且嚴謹的(下圖),但遵守規定行駛的也有,違規亂來的自行車也是有的。就把他想像成台灣到處亂竄、到處亂停的機車,這幅景象就對了,只是自行車的量體比機車小一點罷了,但也不這麼絕對,因為丹麥還有很多因應生活上所需,衍伸出了各類自行車款式,還有拼裝車。即使是人口不多的哥本哈根,如果單靠自行車或少數公車,仍然不足以支撐廣大都會區的公共運輸需求。因此哥本哈根的都市公共運輸還是有多種,且盡量做到無縫接軌的完善,部分城市捷運路線及郊區通勤鐵路也不斷建設與擴充。

當地人使用最普遍的是由丹麥國鐵DSB經營的通勤鐵路,大紅色車廂的郊區通勤鐵路,是當地最主要大眾運輸幹線。稱為S-Tog的郊區通勤鐵路,相當於德國的S Bahn,在哥本哈根都會區內共有七條路線,其中哥本哈根中央車站到市中心鬧區的Nørreport、Østerport等,約南北走向的六線共線共站,是市區最主要的軌道運輸幹線,在Nørreport與之相交的約東西走向的捷運路線,就成為通勤鐵路的輔助路線。車站以紅底白S六角標誌區分,可與捷運車站相互轉乘,車票費率也是整合的,跟捷運可轉乘但不共站。

下圖是S-Tog在市區地下化路段的Nørreport站出口,跟捷運垂直交叉,因此這個路口的南北向道路中央及人行道有通勤鐵路出入口,東西走向道路人行道則是捷運地下路段的出入口(本文首圖)。以步行、自行車、公共運輸優先的哥本哈根市區交通,私有汽機車管制相當嚴格,因此才會看到路上私有汽機車不多,滿滿的自行車及行人,還有地下化的通勤鐵路與捷運,以及少數的公車優先道。而這個公共運輸優先,管制私人運輸的管理方式,才是讓歐洲城市市區交通順暢,並且營造步行及自行車友善的環境,最根本的關鍵所在。這樣的環境下,自行車才會因此而盛行,而不是多數人倒果為因的誤以為,因自行車多而交通順暢。

接下來介紹哥本哈根新興的公共運輸系統-捷運。目前(2011年)只有兩條路線,綠線M1及黃線M2,兩條路線在Christianshavn站以西都是共線,所以實際上可視為一條主線加一條機場支線(M2終點在機場站)規模,共22座車站。車站入口以紅色M作為標示,路線及車站在Christianshavn往西向市區方向的幾座車站是採淺開挖的地下化方式,其他大部份軌道及車站都是高架或與地面道路平行但分隔的A型路權。捷運興建計劃起於1997年開始,1998年動工,2002年第一期完工通車,第二期將黃色的M2延伸至機場,環狀路線的M3及M4正開始動工,哥本哈根捷運在歐洲城市中算很晚開發的新系統。下圖是位於郊區M1線Bella Center高架車站,跟車站廣場前的公車站可做無縫接軌。

(下圖)捷運車輛引進日本日立購併的義大利安薩爾多(Hitachi Ansaldo)的無人駕駛自動導軌鋼軌鋼輪電車,專為哥本哈哥捷運設計的三節車廂Cityringen車款,跟大多數歐洲中小城市採用習慣採用的輕軌電車立體化不太一樣,比較類似台北木柵線馬特拉的車型,不過是鋼軌鋼輪,車身也比較廣。第一期捷運完工啟用不到十年,在普通日的傍晚時分,車內大多是空空蕩蕩,這在台灣的話,有會被多數民眾酸到爆,什麼蚊子館等,在先進國家長期投資及都市基礎建設的眼光,才不會這麼想。所以國會很快地又批准第三期捷運的施工,因為路線可以補足通勤鐵路系統涵蓋不到的城郊。

例如,郊區Bella Center車站附近是當時哥本哈根南郊的新興開發區,附近規劃有購物中心、商業大樓、飯店,附近幾站還有大學、體育場館、展覽中心等公共建築,軌道東側則是一大片已開發的住宅社區。明顯可以見到這條M1捷運,以公共運輸為主之都市計畫(TOD, 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結合的時實例。因為捷運在市區是東西走向,輔助通勤鐵路沒有走到的地方,所以捷運(M)搭配通勤列車(S),在市區的幾座地下化車站,人潮就多了起來,其中又以觀光客居多,一張城市一日票就可以搭乘好多種公共運輸工具。

再來介紹哥本哈根的公車系統。黃中帶一點紅的車身塗裝,是哥本哈根最新整合過的公車識別系統。2007年才改組的Movia公共交通機構(Trafikselskabet Movia),整合哥本哈根首都圈內所有的公共運輸,含鐵路及公車等,票證統一、費率統一,採同心圓區域制的費率系統,單一的紙質車票可以搭乘或轉乘區域內的任何公共運輸工具,晶片卡式車票也陸續推出。相較於便利的通勤鐵路及捷運等軌道運輸系統,哥本哈根的公車基本上就是更為枝節的公共運輸輔助系統,尤其是到小美人魚所在的卡斯特雷特碉堡區,新港區及海埔新生地開發區,要利用公車才不會走太多路程,不過哥本哈根的公車班次並不是很密集,難怪當地人比較青睞以自行車搭電車的方式。

MOVIA組織旗下經營的公共運輸很多,國鐵在都會區的通勤路段,也包含在內,包含使用統一的費率計價。而哥本哈根都會區公車經營者,是來自跨國運輸公司Arriva(德鐵DB集團所屬),在整合的公車站牌上,以顏色區分不同服務路線及編號,以及時刻表,附上整個MOVIA費率區的簡易地圖。不同顏色代表不同公車類型服務,(下圖)例如市區公車(黃)、快速公車(綠)、郊區公車或觀光巡迴公車(紅)等。時刻表是運用歐洲很普遍的,跟路面電車同樣的站點時刻表,雖然班次不像歐洲大城市那樣幾分鐘就一班車的密集,但十幾分鐘或三十分鐘固定一班,穩定且可靠的服務,也是一種慢遊的生活型態。不過,果然當地人還是比較喜歡自行車,公車搭乘人數其實沒有很多,但也不是少到小貓兩三隻那種的。

因為下榻的飯店座落在中央車站南邊的新興開發區,沒有捷運到達,離兩端的郊區通勤鐵路站或中央車站也有一段距離,剛好這條11路觀光路線在飯店附近是起始站,又可以直通市區、新港區等熱門景點,因此搭乘的機會相當多。路線有分A、B兩條,只有11 A路才會經過新港區。然後突然發現,使用的車輛是中型巴士,同時也是電動公車,這在2011年造訪時算是相當新穎的公車類型。不過這款電動公車似乎技術還不是很成熟,或是司機不熟悉操作,經常遇到車輛在路上故障,需要等另一輛車來支援,因而讓車班變得很不穩定。

另外依港口維生的哥本哈根,海埔新生地延伸出的新興地區,以及港口沿岸都有一些住宅或工業區,往來的交通則必須靠渡輪,這跟漢堡港附近的交通很類似,所以哥本哈根的港口也有幾條公共渡輪路線的服務。總之,都市大眾運輸是都市基礎建設,是居民生活「行」的一部份,不光僅是賺錢的工具,人民繳納稅金,本來政府就有義務提供更好的都市運輸環境。

同樣都是二十一世紀通車的高雄捷運,卻廣受嚴苛的批評,「搭乘人數不多」、「賠錢」、「蚊子館」等等。其實到過歐洲很多中小城市,路線不多的捷運路網,例如哥本哈根捷運,雖然當地市民利用自行車成為生活一部份居多,但政府還是持續公共運輸路網的興建,尤其是考量到整體區域,跨運輸系統如國鐵通勤鐵路、公車、渡輪等,建構整個跨運具的整合路網,運量是看整體的使用效率而不是就單一路線、單一系統而言,包含對自行車的規劃與停車規劃,也是整合管理之一。這種以人民生活為依歸的都市大眾運輸整合觀念,不同運具間彼此相互輔助,而不是重複、多餘的亂興建,才是台灣產官學界以及城市居民,需重新體認,建立正確「都市大眾運輸」觀念的基本。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