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中央車站,跟漢堡Alster中央車站一樣結構,也是一座跨式加半地下化軌道,跨越軌道與月台的車站型式。經典的北方樣式建築,紅磚配黑瓦的北方文藝復興風格,更顯出有豐富童話印象的丹麥,其首都車站充滿童話城堡意象的一面。啟用於1911年底,二十世紀初流行的北方新文藝復興樣式,是哥本哈根中央車站的第三代建築。(下圖)
木造的第一代車站建於1847年,後因丹麥鐵路網擴建,1864年營運的第二代車站很快又不敷使用。新擴建計畫包含增加軌道及市區路段(車站到Østerport站)鐵路隧道,第三代新車站由丹麥籍建築師Heinrich Wenck設計,於1911年底完工啟用。從近距離拍攝車站正門,可以明顯觀察到廣場前方陸橋,跨越半地下化軌道、月台的車站設計(上圖)。很恰巧的是,這次行程中到過漢堡中央車站,也是設計這種跨式加半地下化月台軌道的車站結構,軌道路線同樣有沿著舊城堡城牆,環繞在城外的歷史紋理。這樣的車站結構,看似車站四周的道路好像架高,其實是跟車站等高。
(上圖)從車站前廣場左後方路段觀察半地下化鐵路軌道,巧妙的立體交叉,又不完全的鐵路地下化,車站四周也沒有鐵路平交道,這樣的車站結構,在台灣實在少見。雖車站往北進入市區的軌道是明挖覆蓋的淺層地下隧道,而車站以南的軌道,則完全是在低於四周道路的下沉平面地基(下圖)。這樣巧妙的設計及建築方式,似乎超出了在台灣可以想像的空間,除了大開眼界外,只能拜自由行帶來的最大收穫,看得更多而讓思維不受狹隘教育與知識而限制。下榻的旅館剛好位於車站南方新興商業區,每天從窗外都可以看到半下沉式軌道與跨月台的車站,以及往來列車。
現今所見的車站建築經過1980年代大翻修,增加月台與大廳間的電梯跟手扶梯,並將出站與到站的動線分開,鐵路貨運跟客運兩部分也分隔開來。2004~08年再一度翻修,替換老舊屋頂並修築3~6號月台,成為加長型國際列車停靠月台。保留的古典樣式拱門,處處架設著新的液晶螢幕列車資訊及時刻表,現代化自動售票機及相關服務設備,如商店、餐廳及貨幣兌換等,都很齊全。(下圖)
古典建築內外部都是呈現紅磚色彩,地板是典型歐式方格地磚,屋頂的拱頂、肋脊加上圓型裝飾,具有丹麥設計感的照明燈飾,從天花板呈圓形排列懸掛下來,相當有新潮襯托古典的美感。整體車站顯得實用大方,沒有太多精細繁複的雕刻,卻有著古樸自然的北歐極簡風。(下圖)
重新翻修後的月台挑高拱廊,兼具採光與樑柱結構的大跨距結構,是歐洲許多二十世紀初車站建築,大跨距月台設計結構的特色。圓拱窗採用透光玻璃加點古典徽飾,增加月台亮度可減少電燈照明。此時有設計感的垂吊燈,就單純作為裝飾功能,與圓拱營造出古意盎然的氛圍。(下圖)
跟漢堡中央車站一樣,南北坐向的車站,東側大門前有計程車招呼站以及市區公車轉運站,反而是旅客主要的出入口,北面大門成為搭車臨停旅客的入口。從路口角落角度拍攝車站大樓,同時看到車站一隅的圓形樓梯塔,跟中世紀城堡一樣的結構,中央兩座三角斜屋頂設計處,就是東側大門的位置。
一座車站不論多宏偉壯觀,年代一久或是不敷使用,還是要來個大翻修或是增改建,引進先進設備與時代接軌。看到歐洲許多百年車站,規模都已經大過台北車站,但還是持續在進行修建。台北車站(第四代)使用了二十多年,直到高鐵加入營運才又開始改建,更不用說台灣其他主要大車站,如台鐵台南車站,幾十年來運量不斷增長,但聯絡各月台、前後站大廳、出口的樓梯、地下道,仍只有一座,到現在連電扶梯都沒有,簡易電梯還是近幾年陸續增設(僅通到前站)。台鐵長久以來一直忽略主要老舊大車站的翻修,且保留文史記憶的翻修。沒有出國大開眼界,真想像不到台灣的落後程度。看到這些國外車站的一切,台灣交通官員與營運業者,真的需要多一點對台灣公共運輸基礎設施的關心度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