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4/12

懷念一座不怎麼優的國際機場-洛杉磯LAX

進出多次的洛杉磯機場(IATA代號:LAX)是十多年前第一次來到美國首次接觸的機場,之後往來台灣跟洛杉磯間,也都是在此機場的Tom Bradley International Terminal進出。這座全美國數一數二的大機場,全大洛杉磯地區最大的國際機場,稱不上現代化、效率化、便利化,在二十一世紀而言根本是座差勁的國際機場,不過也因為有十多年前的體驗,而產生一份懷念之情。

整座機場由九座航廈以馬蹄形半環狀排列,一至三航廈位於北方,四至八航廈位於南方,中段介於第三及第四航廈間,則是以前任市長Tom Bradley命名的國際航廈(簡稱TBIT),也是全機場唯一以國際航線為主的航廈,台灣的華航及長榮也是以這座航廈為服務據點。九座航廈共同圍起中央被分隔成很多棟的停車塔,供每個航廈的旅客短期停放,機場外還個供長期停放的公共停車場。(下圖)TBIT國際航廈不算大也不算小的建築空間,有六面航空公司報到櫃台(兩座島式兩座側式) ,分別由好幾十家外籍航空公司共用,樓上有個大型的美食街。

(下圖)TBIT航廈的登機門分為左翼及右翼,出境檢查口因此也分為左側與右側,左翼的101-106號登機門,就是往來台灣、香港、日本等地的外籍航空公司登機及下機使用,台灣的兩家航空公司、香港的國泰都在此停靠,六個登機門在好幾次的往來,幾乎都使用過了。如今再次走在這個長廊,別有一份相思情懷。而右翼的登機門大部分是往來墨西哥、中南美洲的外籍航空公司停靠。目前國際航廈正在進行空前未有的重新改造工程,即將呈現最新穎、罪現代化的洛杉磯國際門面,同時也增加停靠A380客機的三空橋登機門。

(下圖)與國際航廈左翼相鄰的第四航廈,就是美國最大國籍航空-美國航空(AA)的主要據點,只要經過國際航廈,就會看到一排美國航空的飛機。洛杉磯機場的九座航廈分別配置給不同航空公司或航線使用,如第一航廈是廉價航空為主,第二航廈是加拿大及美國籍航空的歐洲聯營航線為主,第三航廈屬於美國國內線為主的航廈。第四航廈是美國航空國內及國際航線的綜合航廈,規模不小。第五航廈為美國另一家達美航空(DELTA)的國內國際線航廈,第六、七、八為美國聯合航空集團(United Airlines&Continental Airlines)國內、國際、包機及低成本航空子公司所使用。

洛杉磯機場航站規劃落伍的地方在於,九座航廈除了每座航廈可與環繞其中的大停車塔連結外,僅能以外部人行道互通,航廈與航廈大樓間不相連。九座分離的航廈至今仍沒有設置自動導軌接駁電車(APM),還是以容易受塞車影響的循環公車來接駁。包含到機場外最近的捷運站,跟機場相差一大段距離,也是用一般公車接駁。十分反映了多年來洛杉磯都市建設,以私有汽車及公路發展為主,揚棄公共大眾運輸為交通主幹的規劃。公共交通之不便是其最大缺點。

這樣的航站設計,同時成為國際旅客轉機的最大不便。因為美國是以第一站著陸美國本土的機場為入境點,因此在第一個進入的機場,就要進行入境審查以及提領行李,續往下個旅程,例如搭乘華航在TBIT航廈入境,再轉美國航空在第四航廈飛往邁阿密而言,必須先在國際航廈辦理入境,提領行李再投入行李掛機轉盤。之後必須走出國際航廈,以走(或跑)或搭轉運公車前往第四航廈轉搭國內班機(上圖)。這已經是最短程的轉機行程,也需要花一個小時以上。比起其他有效率的國際機場,一小時內完成旅客轉機,行李直掛的服務,洛杉磯機場航站轉機不便利的規劃,是缺點之二。

雖然有九個航廈的洛杉磯國際機場,每個航廈的規模其實都不大,且也都滿老舊的。回溯LAX的歷史,前後大約也有八十多年,從單一航廈逐漸擴建而成為今日的洛杉磯機場,因此每個航廈幾乎可視為一座機場,除了跑道共用外,每個航廈有獨立的作業空間,也包含建築空間。八十年來隨著需求不斷增建、改建,持續到現在還在更新,不過原本老舊且狹小規模的航廈還是無法改變現狀。除了國際航廈、第二、四航廈較大外,其他都不大,相對機場內部的設施、商店也不多,無法跟現代化新興國際機場,還有購物中心、博物館、私人俱樂部等相比擬。這是洛杉磯機場不夠現代化的缺點。(上圖)

(上圖)然而,在1960年進入噴射機問世的時代,機場曾經有過一次大改建,當時興建了一個類似外太空船的主題地標建築,骨架挑空上方還設置360度玻璃帷幕的主題餐廳,可以鳥瞰整個洛杉磯機場。這座建築反而為不夠現代化的機場,成立永久地標建築,後來還被當局指定為歷史文化建築,規劃為觀光景點。雖然在911事件後關閉,但是在2010年又開放,如今仍是LAX最重要的經典建築之一。其獨特外形還可以童話故事般的天馬行空,把它想像成通往外太空的-「第十航廈」呢!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