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7月27日台中市公車捷運藍線未完工前的試營運,開放一般民眾試乘體驗後,媒體報導不斷,也因為整條藍線公車捷運很多路段及車站都還沒完全完工,而有很多試乘上的負面報導。令人想起,2007年初銜接嘉義高鐵站(太保)與台鐵嘉義車站、市區間的嘉義公車捷運(BRT)啟用以來,這台灣第一套公車捷運系統,當初也是很陽春的營運,直到2008年VOLVO低底盤公車陸續到位、公車捷運專用道(部分路段)及專用車站陸續完工後,才逐漸看到嘉義公車捷運的完整雛形。
台中藍線公車捷運從2012年開始雷聲大雨點小的宣傳,到2013年的部分開通試乘,到2014年七月的第一期全線試乘,可以看出全台灣都市除了台北都會區外,空窗了幾十年的都市大眾運輸基礎建設,正在交通部公共運輸計劃的補助下,如火如荼的補救過去幾十年來建設的不足。十年前交通部將各地的捷運、輕軌計劃改為補助現有公車大眾運輸環境,加上縣市合併後,大台中、大台南的公路客運與市區公車得以整合,大台中之前的捷運路網,除了正在興建的綠線輕軌捷運(LRRT)外,台鐵捷運化改為紅線系統替代案,藍線系統替代案則推出公車捷運(BRT)。
為了台中BRT公車捷運,台中市政府於兩年前開始引進雙節公車(18M規格),為台灣運輸史上的首例,還因此訂定雙節公車相關法令。縣市合併後的台中市政府,將大台中地區規劃多條公車捷運路網,其中走台灣大道(原台中中正路、台中港路、中棲路)幹線,開發藍線BRT系統,市府成立台中快捷巴士公司委由目前大台中地區公車、客運公司的其中三家(中客、統聯、全航)營運。
新型雙節低底盤公車是台灣宇通公司打造,車輛相關組件及細節另闢文章說明,新購公車車輛同樣有「交通部公共運輸計劃」的補助。車輛內部除了座椅的配置,略遜於歐洲各都市常見的公車內部設計及裝潢外,其他部分都相似於世界各地常見的雙節公車。初期,公車司機不習慣這麼長的雙節公車,在試營運階段,也每每發生許多趣聞。不過,台灣自從開始普遍引進低底盤公車後,雙節公車不久也應該會成為台灣人熟悉的一項產物了。雖然這種公車在歐美先進國家,甚至一些第三世界國家已經很常見。
因為是導入捷運化規格的等級,所以除了公車專用道外,還有公車優先號誌系統、車站月台門、車外自動收費系統等。不過目前很多專用道、車站、收費系統都還沒完全完工到位,只能體會一下新款雙節公車的舒適性。跟嘉義BRT最大的不同是,台中BRT設置較大的公車站,還有自動收費閘門、售票機、月台門等,這些在世界上許多公車捷運系統,甚至嘉義公車捷運,並沒有一定要設置的標準規格。其實,公車捷運比輕軌(路面電車)甚至地鐵/捷運,有更高的彈性,符合低建設成本、施工期短、營運便利等特性,不一定要比照地鐵/捷運的標準。台中這樣的方式,難怪無法如期完工,而且衍生的問題更多。
即使已經完工啟用的BRT車站,其月台門以及售票、驗票閘門都尚未完全搞定,加上車站號誌、相關資訊LED設備也都沒有開始啟用,只能讓公車可以駛進車站載客。沿途還有多數車站及專用道未完工啟用,近二十公尺長的雙節公車必須在車陣中穿梭,尤其是台灣大道台中交流道至市中心路段,原本交通量就很大,加上無數的長途客運、市區公車路線在此設站,而BRT專用車道又不允許其他公車共用的情況下,將來的混亂情形無可避免。
斗大的台中BRT車站,明顯比嘉義BRT規模壯觀,比國外一些沒有這樣高規格設計的BRT公車站,來得有點大而突兀。幾乎只比世界上第一套BRT-巴西的庫里其巴(Curitiba)的BRT車站小一點,另外,這些有BRT的城市,都市內機車亂竄、混合車流,幾乎沒有台灣這麼現象明顯,台中BRT這樣的高規格設計,是否合乎台中當地的運輸環境需求,是否能夠紓解台灣大道的交通混亂,導引私人運具運量到大眾運輸系統,仍待全部完工後,由大台中的使用者來驗收了。
尚未開通的驗票系統,總覺得有點多餘的設置,因為台中現有的公車系統路網,幾乎全數以里程計費,加上台中晶片卡感應收費系統開發的相當早(台灣通卡),而四卡通(悠遊卡、一卡通、台灣通卡、ETC卡)的整合,在台中公車車內讀卡機的使用也相當普及化,上下車刷卡及車內前後門、甚至三門公車都設置完善的多台刷卡機,這種大眾運輸行為的內化,已經融入台中人的生活中,其實沒有必要一定得設計車外收費系統,就比照現行公車車內上下車刷卡方式即可。單程票則沿用現行車上投幣取臨時單程晶片卡,上下車感應下車卡片回收機,配合不定時車內、車站稽核查票方式。建議可在將來大台中公共運輸費率系統整合的設計上,逐步來運用來加強。
另外,台中目前的公車路網相當龐大,規模已經可以跟大台北都會區相比,涵蓋大台中、南投、彰化等縣市,多達十幾家的長途客運、縣市公車公司營運,其中絕大多數集中在台灣大道、台中火車站前區域。而BRT與一般公車沒有整合,反而讓火車站前的公車總站、台灣大道的眾多公車、客運路線重疊的地區,顯得更加的混亂。將來必須將行走台灣大道幹線的公車路網整合到BRT,而在路線起訖點再設置接駁公車路網,以簡化台灣大道及火車站前的交通混亂。
對照國外這些大眾運輸發達的都市,像法國里昂,公車捷運Cristalis、幹線公車、以及市區路線公車,共用公車專用道,共享公車優先號誌,市區路線公車與公車捷運、幹線公車、輕軌電車、地鐵的相互互補、接駁轉乘,設計得相當完美。而德國漢堡以三節公車作為幹線捷線公車(Metrobus),美國洛杉磯的快捷幹線(Rapid Bus)與公車捷運(橘線、銀線)的相互整合,也是經過多年在都會區大眾運輸路網的不斷擴增、改良而來,相當值得台中BRT正式營運後的幾年,著手現有路線公車路網整合規劃時,作為參考。
台灣都市大眾運輸跟歐、日等都市公共交通建設發達的地方相比,在1960至2000年間,可以說是個基礎建設空窗期,除了大台北之外。到千僖年後才意識到大眾運輸建設的重要,這跟民主開放後的選舉支票也不無關係,在2010年後,各地方政府開始強化都市大眾運輸這塊長久以來缺乏的補強措施,而無不引進更多符合當地旅運需求、且施工期短、費用節省的方案思考,因此近二十年來世界上出現的先進大眾運輸系統,開始在台灣出現、蔓延,讓台灣人民開始有機會來認識、學習。而這些引進的新方案或稱為捷運替代案,就值得各地的市民(或說選民)們,慢慢的期待與適應囉!
延伸閱讀:
嘉義公車捷運BRT2008
便利的里昂都市大眾運輸
歐美的低底盤公車-幹線公車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