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09

法蘭西島大區(大巴黎都會區)路面輕軌電車集錦

巴黎在十九世紀中葉(1855年),原本市區就有多條路面電車(公共馬車)行走,這是當代現代化都市,會有的路上公共交通基本面貌。路面電車/公共馬車之於十九世紀中期相當於柴油公車之於二十世紀中期。然而到了十九世紀末,隨著市區的擴大,商業活動及人口集中,市區交通惡化,加上電力驅動的技術開發,而有興建地下化軌道的計畫,因此巴黎地鐵隨在倫敦、布達佩斯之後.孕育而生。往後的半世紀路面電車在部分城市面臨拆除的命運,巴黎就是其中之一(市區路面電車營運至1938年)。

二次戰後西歐國家的經濟發展,1960年代城市因激增的私人汽車而使得交通再次惡化,修建低污染且高效率的路面電車又被提出。此時,巴黎地鐵自1900年開通第一條路線後,陸續興建好幾條,新建或延長路網直到二十世紀末,加上由法國國鐵在巴黎都會區的鐵路網,也投入聯外的快速通勤鐵路系統,興起都會區通勤快速鐵路(或稱城市快鐵)的RER路網建構,巴黎市二十區就由14條地鐵系統、5條快鐵系統及近百條公車系統構建足夠的公共運輸整合網路。

然而,隨著大巴黎都會區人口增加、發展面積持續擴大,包含法蘭西島大區(île-de-France)及鄰近省份的鄉鎮,超過一萬兩千平方公里的面積,就連巴黎市二十區以外大區省份,就散落許多新開發市鎮及舊有生活圈衛星城鎮,如東郊的拉德芳斯(La Défense)、北郊的聖丹尼地區、東北郊、西南郊等等,包含大區其他七省,上百座城鎮。這些城鎮間與巴黎市區的公共運輸有放射狀的地鐵、RER及長途公車連結,但各城鎮或區域間的橫向連結,除了區域性公車外,就缺少更有效的公共運輸工具。因此,路面電車在巴黎消失近百年後,以現代版輕軌面貌又復出了。

巴黎第一條現代輕軌運輸自1992年營運,由巴黎公共運輸公司RATP經營,稱為T1線,路線橫跨聖丹尼(Saint-Denis)到博比尼(Bobigny)等地。聖丹尼地區在上世紀初原本也有傳統路面電車行走,但在1958年停止營運,經過當地居民的長期爭取,終於又回復路面電車的建設與營運,且是使用法國最早一代的現代化輕軌電車(上圖),採用70%低底盤設計的電車。這款稱為最早期法國標準輕軌系統(TFS)車輛,由法商Alstom針對法國各地輕軌建設需求所研發的車種。

這種50%~70%低底盤電車,在20世紀末現代輕軌運輸復興的初期,是相當常見。基於過去傳統路面電車都是高底盤,又高又窄的階梯門,為改良對環保、老年殘障使用方便性、電車性能提高等需求,而研發出最早期輕軌規格。(上圖)所謂的50%~70%(有些到90%)低底盤,是避開電車轉向架(輪軌處)以外的部分,將底盤弄低,百分比是指整輛列車低地板對全車地板的對比說法,作為車廠推出電車產品的規格分類而已。在歐洲許多沒有拆除舊式路面電車的城市,現在都可以見到這類改良式高低底盤混合車款引進。這種電車大多車門設計都在低地板車廂區域,跟低月台高度等高,方便老人、輪椅及嬰兒車進出。後來公車也比照設計,推出現在常見的低底盤車款。

一號線T1在北郊橫向通行,可連結地鐵5、7、13號線及RER C、D、E線。TFS車型後來也沿用到1997年營運,走東郊拉德芳斯地區南北向的二號線T2。後來Alstom進一步研發,推出更高比例的低地盤設計,稱為Citadis車系,剛開始的100型及200型投入二號線營運。Citadis輕軌電車系列,後來成功的成為Alstom行銷全世界的主力車種。Citadis302型(上圖),目前導入持續增建的輕軌路網,七號線T7及八號線T8使用中,後續還有4~5條輕軌路線的建造及計畫。

最新一條輕軌路線為八號線(T8),在2014年通車,一樣位於北郊的聖丹尼地區,由地鐵13號線終點-巴黎門站,往北在聖丹尼站附近與1號線相交,兩條輕軌九十度垂平面直相交的路軌設計也頭一次見到(上圖)。東西向的一號線,跟南北向的八號線,與國鐵RER在聖丹尼站廣場三線共站轉乘。八號線車輛是引用流線型車身,Alstom Citadis302型車種,線條流暢的造型是二十一世紀最熟悉的輕軌電車樣貌,也是Alstom開始外銷世界的車種之一。

另外連結南郊奧利機場與奧利城鎮、杭吉斯(Rungis)地區的七號線(T7),跟八號線一樣,由法蘭西島大區(一級地方政府)、省級政府及地方政府(二、三級地方政府)、法蘭西島大區運輸聯盟(STIF)、巴黎大眾運輸公司(RATP)共同出資興建,同樣引進是Citadis 302車系的電車,由RATP公司經營,但都在整個大巴黎法蘭西島運輸聯盟STIF整合管理及費率規範之下,所以車身都同時漆上巴黎大眾運輸公司RATP及法蘭西島運輸聯盟STIF的LOGO。(下圖)這也是目前在大巴黎地區,不管各種公司經營的公共交通工具,都會看到STIF的LOGO圖案設計。

從幾條路網的不同電車,也看到巴黎輕軌二十多年來的演進。尤其是六號線(T6),是引進法國另一種輕軌技術-膠輪+地面導軌電車,由法國勞爾重工(Lohr)開發出的Translohr車系。這也因應法國各城市對輕軌電車在二十一世紀復出,傳統架空電線與路面軌道,對市容美觀與街道相容的全面考量的技術改良。不過,這次沒有特地去西南郊搭乘這款電車。後來發現除非真的有生活上的需求,不然從巴黎市區特地到這些郊區,即使利用地鐵與RER往來,也是要滿長的通勤時間,從中也理解大巴黎都會區/法蘭西島大區範圍之大。

特別關注的是四號線輕軌(T4),是巴黎輕軌路網中唯一由法國國鐵SNCF經營,也是唯一Tram-Train複合運輸模式的路線。四號線在巴黎東北郊區,連結RER B線的奧奈森林站(Aulnay-sous-Bois)與RER E線班迪站(Bondy),行駛路線由早期國鐵在巴黎郊區的連接線(Coquetiers Line)改建成輕軌專用路線,但兩端點駛進國鐵軌道,與國鐵通勤車站(停靠RER及Transilien通勤電車)共站。如奧奈森林站,從RER B線或國鐵法蘭西大區Transilien通勤鐵路停靠的月台,可直結轉乘四號輕軌電車。(上圖)

由於是國鐵SNCF經營的路線,四號輕軌電車車廂,塗上跟國鐵在大巴黎地區的Transilien品牌通勤電車塗裝一樣,藍底加彩蛋外觀。使用車型是西門子Avanto S70地板電車,法國國鐵編號U25500型,750V/25kV兩用的Tram-Train車系。自1992年最早Tram-Train複合運輸模式在德國卡爾斯魯厄出現,目前歐洲不同城市已經陸續出現好幾套Tram-Train模式。這種模式都出現在原本已有鐵路或市區路面電車基礎設施下,加以增建、改建而來,其原理像是地區性運輸解決方案,而不是什麼新奇的軌道系統或技術,但在台灣反而被有些一知半解的人,放大Tram-Train的神奇「療效」。

輕軌月台座落在法國國鐵奧奈森林站內,二號月台旁,獨立劃分出的終點站形式、相對降低高度的月台,而這設計也限制路線再往前延伸的考量。根據資料顯示,當年法國國鐵對T4線經營相當謹慎,從2003年接到計畫,2004年施工到2006年通車,依照合約將原來的國鐵軌道及沿線車站,逐一改造為輕軌專用的軌道設施、信號及車站月台。列車調度與班次安排依照都市輕軌經營模式,比國鐵通勤車輛班次更密集,對旅客搭乘的便利性與列車營運效率上,輕軌與國鐵營運思考方式不同,經營者-法國國鐵對這兩者的區分相當清楚。這也是台灣想要引進Tram-Train模式,從規劃者到經營者(台鐵或北捷或基捷),還有地方政府官員、議員,都必須要先有大眾運輸基本知識與生活習慣,才容易推動成功。

話說回頭,從輕軌月台望向國鐵月台,剛好看見另一款國鐵新式Transilien電車(Z50000型)停靠,這款是由龐巴迪電車製造的重軌通勤電車,紅/銀/白新色塗裝加上SNCF及T Logo的Transilien通勤列車通過二號月台,跟一旁的藍色塗裝輕軌電車對比,紅色的Train與藍色的Tram共站轉乘,捕捉到Tram-Train模式的經典鏡頭。同樣的,從列車新塗裝,不論在捷運、公車、輕軌、或國鐵車廂,都看到了法蘭西島運輸聯盟-STIF的LOGO字樣,顯示這主導大巴黎(法蘭西島大區)公共運輸整合事業的最高(第三方)指導單位,在大巴黎公共運輸系統整合上扮演的領頭羊角色。

輕軌月台前有一張簡單的路線圖,並畫出與軌道路網與公車路網相互整合的簡圖。由多家運輸公司,包含巴黎公共運輸RATP提供的地區性公車路網,也同樣在STIF的整合下,成為大巴黎公共運輸整合系統的重要一員。看出這一帶地區公車路線幾乎是以6字頭三碼編號之郊區區域路線公車,由Transdeve公司經營,加上一條RATP經營的編號251路郊區公車,在奧納森林國鐵車站外的公車轉運站,班次密集的作為快鐵與輕軌間的轉乘運輸。下圖是奧奈森林市鎮國鐵車站外,規劃完善的公車轉運站,有多條當地及中長途公車停靠。

這畫面也 說明了隨著都市擴張,公共運輸也要隨著增建與改建,從市區、城郊到鄉間,落實以公共運輸為主的都會區現況。台灣一直在講公共運輸為主的綠色交通及都市規畫,但還是止於紙上談兵、半調子,看不見國外案例的精髓核心,普遍對都市大眾運輸知識缺乏,加上多數規劃者也沒有以公共運輸為生活習慣的經驗,政府也沒有改變國人對公共運輸使用觀念與習慣的政策。多次觀察巴黎市區與郊區鄉鎮十幾年的公共運輸建設變化,回到台灣,心中又是一股無奈。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