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28

里斯本地鐵的四色巧思

單調的里斯本地鐵列車卻有亮眼的路線與車站藝術設計巧思,跟巴黎、莫斯科、斯德哥爾摩地鐵一樣,地鐵車站的藝術景觀設計,雖不奢華,但有豐富葡萄牙傳統特色。有超過百年路面電車運輸史的里斯本,地鐵建設在1950年代才開始,1960年代才完成初期兩條路線。跟許多有較多路面電車路網的城市一樣,里斯本在1960年代才成為擁有地鐵的都市成員。里斯本地鐵原本規劃構想相當早,但因戰爭及經費因素,遲遲沒有進展。直到二次戰後葡萄牙獲得美援資助,在技術與經費充足下,1955年開始興建地鐵。

目前有四條路線的里斯本地鐵,自1959年底通車後的十年間,路網擴增不大。從電車博物館一張舊地鐵計畫路線圖(下圖)來看,淺橘色大部分是最早1960年代初完工的第一期路網。1970年代陸續擴增路線(深紅色路段),之後約三十年沒有再擴充路網。直到90年代末到兩千年初才又展開路網延伸工程,完成現今四色路網的規模。全長約42公里,55個車站,平均每天超過40萬人次的搭乘。單調的藍色車門搭配紅色車頭列車塗裝,目前運行的有四款車型,但全是一致的外在塗裝與內部裝設。(上圖)

相較於並不亮眼的電車設計,里斯本地鐵的路線及車站,卻完全不同印象。自1999年起,路網規模逐步形成,地鐵營運方式開始拆分為四條路線(下圖),以藍、綠、黃、紅四色來區分。原本是環狀營運的路線,拆分為綠線及黃線,原本是郊區支線,持續完成在市區延伸路店,分別跟綠線、黃線、藍線交會,成為今日的紅線。雖路線區分顏色,但列車塗裝並沒有因行走不同路線而有不同塗裝。

路網形成且編四色營運後,每條線引進圖形化的設計與命名,部分車站名稱也改變。藍線Blue Line對應著葡文是Linha Azul,黃線為Amarela、綠線Verde、紅線Vermelha。這是用顏色命名,另還有別稱命名。例如藍線用藍色海鷗圖案稱海鷗線,黃線用向日葵圖案稱向日葵線,綠色是卡拉維爾帆船圖案的帆船線,紅色是指向東方的羅盤圖案稱東方線,路線也剛好走往里斯本東邊及東北邊的郊區(下圖)。

每條路線跟其他路線至少有一處交會,藍線與綠色交會附近的幾個站,是經過里斯本舊市區(包含下城及上城)的車站,另外跟葡萄牙國鐵在里斯本市區的主要終點站也可共站轉乘。許多早期興建的車站、重點轉車站或與國鐵共構的大站,除了運用路線圖案設計,在月台及通道牆面,還運用葡萄牙傳統磁磚壁畫,打造里斯本地鐵特有的車站藝術,營造出跟巴黎、莫斯科、斯德哥爾摩等城市地鐵車站,一樣的公共藝術空間。

每座車站的站內及月台路線指標,除了站名外,路線對應的圖案也同樣標示其上。共同視覺設計的長條型指標,暗黑底色加上白色字體,路線顏色線條置於指標板下方,並放上路線圖案,分別有路線方向指示與所在地點標示的不同功能。車站大堂、售票廳及月台上有四色路網地圖,走道、轉車通道則有單一路線圖及轉車站示意圖(上圖)。

部分地鐵車站,尤其是五十年前剛完工的老車站,都有不一樣的藝術設計,例如上圖的藍線Colégio Militar/Luz站,是將葡萄牙盛行的Azulejo藍色磁磚,不同的石磚聚集在壁面作為裝飾。

有些車站以童話故事(上圖)、葡萄牙大航海時代的故事、世界城市意象(下圖)等作為壁面設計,同樣是瓷磚壁畫的方式創作,加上不同路線上該有的對應路線圖案標示板,雖說不是什麼奢華的設計,但覺得實用且不單調。藝術作品來自於葡萄牙當地的藝術家,展現出里斯本地鐵藝術性的一面。

雖然大部分車站指標沒有英文標示,僅有葡文,但因運用顏色及圖案標示,加上葡文也是使用拉丁字母,看懂ABC字母也就夠了。在大型轉車站,只要辨認顏色跟圖案的識別設計,就可以走到相對應的路線月台區,即使不懂葡萄牙文,光看顏色就可方便辨認。

大型轉車站如龐巴侯爵站(Marqués dePombal),藍線與黃線月台相距較遠,且在地下穿堂層並不位於同一位置,要仔細看路線指標,走到要搭乘路線的月台區域,進入月台再依列車行進方向(終點目的地)往要搭車的月台。雖然轉車設計有點複雜,但只要抓住顏色與圖案的關鍵,很容易就搞懂方向。

里斯本最早期的地鐵標誌「紅M」logo,目前在部分車站仍保留著,但現在絕大部分都改為紅底白字「metro M」破格圖案化的新Logo,跟單調的地鐵車廂相比,顯得更有生氣及設計感。里斯本的路面電車走遍舊市區及貝倫區,其實遊客會搭到地鐵的機會不多,也不需搭到所有地鐵路線。但為了拍攝車站地鐵藝術設計,倒可安排一趟里斯本地鐵之旅。

【附錄】根據維基百科2017年資料里斯本地鐵每年旅次超過1600萬(每天約44萬人次),四條路線、56個車站,總長度44.2公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