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30

幹線公車路網圖在旅遊生活的運用 國外與台南比較

歐洲先進國家的城市,邁向二十一世紀、全球環境暖化的議題規範下,不約而同的在都市公共運輸發展上,有更多快速且彈性的改造方案。尤其是在大都會區的偏遠郊區、人口不多的衛星城鎮之間,或是中小城市的重要主幹線,都熱衷於引進結合新技術的環保公共運具,如天然氣、油電混合、電動公車(一般或快充)、多節數的輕軌公車(Trambus),投入到市區路段的公車專用道、混合BRT廊道的新規劃幹線,成為當地的新「類捷運」。投入的新運具,不但打破台灣傳統對軌道運輸、市區公車的定義,也讓公車、BRT與輕軌路車間的區隔,更加模糊。以盧森堡市、法國梅茲(Metz)等中小城市,引進的Vanhool Exquicity Trambus(下圖)為例,作為城市公共運輸新主幹,讓原本以公車為主、且較為複雜的公車路網圖,因新幹線(以Trambus、BRT運具或概念)的推動,重新改造路網,變得簡單易懂,更適合初次來訪的觀光客使用。

(下圖)舉例法國東部-梅茲,這座人口僅十多萬的古城,近年引進Vanhool Exquicity Trambus,規劃兩條混合BRT概念的新公車幹線,行銷名稱為Mettis,是一種法國各地現今流行的新BRT,法文用BHNS,  Bus à haut niveau de service,意為更高服務水準的公車系統,非傳統嚴謹的BRT定義而更有彈性。Mettis目前有 A、B兩條路線,經過國鐵車站、市中心、舊城區、到北邊及東邊郊區的新開發社區,沿途經過多個P+R節點。兩條路線在國鐵車站及市中心、部分郊區共線,僅端點起訖站不同,A線還分區間及快線服務。法式新概念的BHNS,並非全路段都採專用車道,而視當地道路、地貌、環境需求有彈規劃(例如巴黎的T Zen一號線還部分上高架快速道路路段),且票證管控比照一般公車,採車上自動驗票而非站上驗票,停靠站設計就如一般現行「較高規格」公車站,如同沒有軌道的輕軌。

現今歐洲城市的都會區、生活圈內公共運輸整合概念相當成熟,即使是中心城市僅十幾萬人口,都會區人口不到50萬的中小城市生活圈,也都有整合的公共運輸系統。在梅茲這個都會區整合的公共運輸名稱為LE MET'(lemet.fr)。統合了都會區或生活圈內的所有公共運輸,將傳統複雜的公車路網,重新整併設計,新幹線Trambus-Mettis、傳統幹線公車(Lignes)、市區公車(Cites)、區間接駁公車(Navettes)、郊區中長途公車(Proxis)、彈性公車/撥召公車(Flexo),甚至學校、上下班通勤公車、其他特殊通勤公車都納管在整合的Le Met'公共運輸系統下。即使法國國鐵在中小城市都會區沒有經營當地區域通勤鐵路系統(例如巴黎的RER),但當地公共運輸跟國鐵車站、區域列車TER、其他轉運站的連結,也藉由簡單的路線圖,將整合資訊清楚的顯示。(下圖)

官方網站有多幅分不同區域的路線地圖,下圖是擷取市區路線圖之舊城及市中心區部分,圖中不用列出密密麻麻的所有公車路線,僅要把最重要的、最高級服務的兩條Mettis路線、幾條重要的幹線公車(L)、市區公車(C)等,用指定的顏色標出。並畫出每個停靠站跟其他公共運輸系統轉乘、跟觀光景點或行政機關的相對位置。路網圖放在官方網站提供下載,並在大型公車站亭貼上這張路網圖。不須投入大量金額的新科技、或是台灣好高騖遠的「智慧城市」口號,以很實用作法,提供當地居民更新、更好的公共運輸服務,同時也讓觀光客更容易掌握當地公共運輸。這就是筆者一再提出「步行+公共運輸」結合的標準圖資。如此,讓都市公共運輸正向循環,達到永續的綠色運輸境界,也朝向減少觀光公害的「共好旅遊」前進。

反觀台南,至今主要場站仍無一張通用設計的整合公共運輸路網圖,交通局等官方網站雖有圖資下載,但卻是好幾年前舊版本。台灣各都會區、生活圈,長久以來缺乏統一且整合的公共運輸最高指導單位,現有政府體系習慣各自為政的結果,造成當地民眾對公共運輸的不解而疏遠,觀光客就更不用說了。即使大台南公車改革那麼多年,推出以來運量成長驚人,仍有絕大多數台南人還存在公車老舊、班次極少的過去印象。年輕觀光客習慣租機車遊舊城,造成原本市區交通擁擠、嚴重違停的狀況更加惡化,不僅離綠色交通的目標甚遠,也無法宣揚「共好旅遊」的理念。

台灣的中小型城市公共交通長期以來的被忽視,如今要再回歸公共運輸,較先進國家來得不易。但這些歐洲國家的範例,仍是有參考的價值。例如幹支線、市區、快捷、跨縣市長途、區域接駁或交通車、台灣好行、彈性公車等,加上台鐵縱貫線、沙崙線在大台南範圍內作為通勤的服務,就可以整合在地圖上。其實,目前的紅、藍、綠幹線(含綠17),就已經有類捷運的概念。只要掌握這三條幹線,將路網地圖優化,加上幾條班次多的市區公車,在舊台南市中心區就如同法國梅茲一樣的用法。連結主要市區景點、商圈、轉運站/火車站,這樣的地圖有那麼困難嗎?(ps.筆者還曾在台南市立圖書館教導民眾如何手繪畫出簡單的路網圖。)

目前各自為政的政府體系,也讓一個都市的公共運輸,光公車系統路線名稱的編排就讓人一頭霧水,同樣是市區公車,站牌還分別寫一般(傳統柴油)公車跟電動公車(ps.使用者關心的是車班多寡、準不準時,才不管車輛是吃電的還是吃柴油的啦!)。另外,幹支線公車在各重點區域,共線支線也可整併為當地優化幹線(如新營、新化、善化、麻豆的市區與轉運站、火車站間)。目前現有路網分市區、幹支線公車,以運輸行銷概念,可提升分為優化幹線(類捷運)、一般市區(有些現有市區路線可歸併到優化幹線)、區域接駁、郊區長途(含快捷)、彈性公車,並給予辨識度高的行銷名稱與圖示。路線圖可比照國外,分市中心區與各生活區域各一張細部路網圖,提高大台南各生活中心,當地民眾辨識度與使用率,同時也讓想利用公共運輸的觀光客,增添方便使用的服務。至於車輛要使用何種規格、吃電的、吃柴油,Trambus、多節公車、傳統大巴或中巴、甚至小黃計程車、未來的無人駕駛車,那都是次要且好解決的問題。

遊歷國外將近五十個國家,上百座大城小鎮,看到歐洲的小城市,很多都是跟台南一樣上百年的古城,但其舊城區與現代鐵路、大眾運輸的規劃,已經不輸世界上許多超級大城市,甚至在不同系統或路線轉乘上,對眾多行人、公共運輸使用者的步行環境,規劃得比大城市還要優秀。這些不壅擠的小城鎮,反而有更多綠化空間及開放廣場的基礎與本錢,加上人本的運輸場站改造,讓搭乘公共運輸在這些原本以為交通不便的中小城市,反而是一種享受慢活的體驗。而台南古都,其實跟台北、高雄等大都市相比,交通量其實尚可,尖峰塞車路段及時段相對較短,唯獨違規駕駛與路邊違規停車、併排停車最嚴重,是台南交通惡化的最大問題關鍵。如果好好的投入公共運輸,參考歐洲中小城市的規劃,各地的市中心區(或舊城區)以公共運輸優先的觀念進行改造,也許比投入大量金額,去追求不親民的新科技、新路網的新運具,來得對症下藥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