隸屬日本九州福岡縣北九州市門司區的門司港,是日本十九世紀末年政府指定的貿易港,1889年(明治22年)開始發展,還有九州最早的鐵道起始點。(下圖)如今的門司港車站,就是保留了十九世紀末的九州鐵道門司站。復古的十九世紀和洋建築,還有許多舊時代的三輪車、車站售票廳,都跟當時的台灣一樣,即使今日,九州與台灣兩地還有部分的相似,一起來回憶。
(下圖)十九世紀末明治維新時期的和洋建築,因大批留學歐美國家的洋派菁英,展現融合日本與西洋的建築樣式,稱為和洋建築。就在那時期開始,如雨後春筍的出現在日本各地,甚至當時日本統治的殖民地。門司港站(舊九州鐵路門司站),就是一棟有著粉紅色外觀,法式馬薩屋頂與虎眼窗的和洋建築。1914年(大正3年)興建的木造兩層樓建築,有當時法國流行的新藝術青銅遮雨棚,是當時期(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最流行的建築特色。
(下圖)如今真正的門司車站已經向東移,原來的門司車站改為門司港站,轉為以觀光為主的復古保留車站。在舊有的月台上,可以看見舊時代的種種記憶文物,如當時的鐵道設施、木製剪票口,還有老式三輪車、長板凳等古老文物。跟台灣鐵路一些保留日本時代車站,那些設備與情景幾乎一模一樣。
(下圖)成為觀光景點的門司港區,在車站廣場,真的有舊時代的人力三輪車,作為觀光客巡迴港灣一周的復古回憶之旅。車站前有很多保留舊時代的建築,在舊建築內有看到Family-Mart便利商店進駐,整個情景有高雄港哈馬星渡輪碼頭的印象。
(下圖)從車站廣場往海邊走,可以看到門司港的港灣,這裡是日本九州與本州兩島,距離最接近的地方,對岸本州是山口縣的下關市,與九州的門司港,共同扼守兩島間的狹長海峽,稱為「關門海峽」。中日甲午戰爭將台灣割讓日本的馬關條約,就是在門司港對面的這個下關(古地名-馬關)所簽訂,又是一個跟台灣歷史息息相關的地方。 1971年興建一座關門大橋,連接下關與門司港間,而JR西日本山陽本線與JR九州鹿兒島線,以及山陽新幹線,在此以海底隧道相通。
門司港地區整個復古的建築很多,有下圖的舊門司三井俱樂部大樓,是三井物產門司分公司1921年興建來招待外國客戶的社交場所。1949年轉為日本國鐵所有,1987年國鐵破產,產權由北九州市承接。仿德式木屋的和洋建築,在1922年還曾經招待過物理學家愛因斯坦下榻,1990年被日本政府認定為文化資產建築。
(下圖)門司港的遠方有兩棟紅磚建築,前方是舊門司海關辦公大樓,後方是國際友好紀念圖書館,這種風格是仿自英國維多利亞樣式,也許是作為關稅大樓以及國際外交場所,有較多的西洋建築色彩。1991年開始修復原貌,到2007年連同附近的復古建築,一起被列為近代化產業遺產。國際友好紀念圖書館則是仿自北九州市姐妹市,中國大連市的同棟建築,因二次大戰前的中國東北也是日本殖民控制的滿洲國領土。
下圖是大阪商船門司分公司的辦公大樓,1999年登錄為文化資產建築,是一棟有八角形塔樓的和洋混合式(折衷式)建築,整體感覺很像西洋建築,但細部設計卻充滿日本的元素。紅磚與白灰石的設計,在台灣也有很多類似的建築樣式。風格的由來,比較傾向於東歐或俄羅斯的建築樣式,感覺比較莊嚴穩重,台灣很多類似的建築,當時作為政府機關使用。
下圖是港口市街上一棟灰白和洋建築,目前是北九州銀行門司分行,這棟建築樣式,跟台灣許多日本時代的銀行建築,有十分相像的面貌。北九州銀行也擁有門司港復古觀光鐵道的經營權,每週末就會有往返14班次的「潮風號」復古列車,行駛門司港九州鉄道紀念館及關門海峽めかり觀景台間。
整個門司港碼頭的景觀,在舊海關大樓後方,1999年興建一棟附設展望台的黑色現代化高樓,這是名設計師黑川紀章的作品。跟整體復古建築有些突兀,但遠觀卻又不會減少門司港的復古色彩。雖然當時大樓興建時也遭到議論紛紛,不過,一個地方的歷史色彩,如果文化特色足夠的話,那種文化氣息是不容易隨便被幾個現代化建築元素所取代,就如巴黎羅浮宮與玻璃金字塔般的融合。
【後記】其實,一出門司港車站,看到整個門司港景象,一印入眼簾時,腦中立刻浮現高雄港鹽埕、鼓山以及濱線(哈馬星)一帶的氣氛。同樣自二十世紀初開發的高雄港,與門司港似乎有根源相同的建設規劃。再次證明了,台灣當時的建設發展,是跟日本當代同步且有都市計劃遠景來進行。台灣人一定要記取這台灣現代化的發展史,肯定過去在日本時代的近代化文明革新,才能正視台灣文化真正的本質,進而瞭解台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