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10

高雄輕軌試營運前的機廠參訪及自由時報專題專訪

今(2015)年十月16日起高雄捷運的環線輕軌(高雄捷運綠線)即將推出列車動態試營運,繼去年底的列車靜態展示後,在還無法全面第一期工程完工通車前,高雄捷運先舉辦短短的四站輕軌列車試乘。自由時報也藉此活動編寫關於輕軌與都市大眾運輸專題, 《安德生遊記之運輸旅遊專刊》有幸被自由時報專訪,並提供相關資訊,與有榮焉,特地紀錄一下。(自由時報專題於10/9刊出)

下圖是在今年五月中參加台灣鐵道暨國土規劃學會安排的高雄輕軌機廠參訪活動,進入尚未完工的輕軌列車總機廠。目前由西班牙CAF公司製造的輕軌電車共九列已經全部到位,停放在總機廠內,有些列車已經開始進行試車階段。總機廠除了是輕軌的總調度站外也是最大的維修廠站,因此機廠內有滿大的空間是提供列車維修的廠房。

這套全台灣第一條的輕軌電車路線,其實在歐洲許多中小城市,邁入2000年後紛紛引進這種現代化低底盤,有些還併納入先進技術的輕軌電車,成為該城鎮的公共運輸主幹線。尤其是法國、西班牙等國的地方中小城市,過去沒有市區內沒有路面電車或捷運系統的服務,或是百年前有早期的路面電車,但是在1950年代後遷就私人運具的成長而陸續拆除,市區的公共運輸只有仰賴公車系統。但進入二十一世紀後,迎合宜居城市綠色交通的發展趨勢,陸續引進興建現代化路面輕軌系統(LRT, Light Rail Transit),如法國的尼斯、波爾多、南特、土爾、蒙皮利,甚至世界遺產小鎮亞維儂也將於2016年導入路面輕軌。其他像德國、瑞士等仍保留百年傳統的路面電車城鎮,就可直接引進現代化輕軌車輛,取代老舊的路面電車或是新舊電車交錯營運,成為德、瑞兩國中小城鎮典型的都市移動印象。高雄輕軌系統則是由西班牙CAF公司得標興建,CAF開發的最新充電型輕軌電車,早已導入西班牙塞維亞、薩拉戈薩等地,高雄輕軌技術引進的列車跟技術,與這兩地及部分歐洲同系列電車,是同屬規格。

路面(輕軌)電車歷史可追朔自十九世紀初的有軌馬車、公共馬車年代,至今已延續了超過兩百年歷史。過去的發展在二十世紀初到二次大戰的1940年代前,是全世界路面電車興建、發展的最興盛時期,不僅歐美等大城市,日本、香港、澳洲、美國南部都市等,在當代也開始引進路面電車。直到1950~60年代,小汽車的普及與迅速成長,路面電車被視為市區交通混亂的根源,在許多人口高度成長的都市,傳統的路面電車陸續被拆除,例如美國洛杉磯、澳洲雪梨等等。但同時期,沒有被拆除路面電車的都市,不是轉建地下化的地鐵系統,就是改良路面電車成為更具效率的輕量化捷運(又稱輕軌捷運、Light Rail、Tram-Train)。進入1990年後,美國及歐洲等城市的交通建設,因嚴重的塞車與空污問題,生活品質變差,因此市政當局又陸續考慮回歸都市軌道系統,引進新一代的路面電車,即今日所見現代化技術的輕軌電車。

百年不死的路面電車因建設經費及技術有較多的彈性優勢,因此在二十一世紀又成為都市交通規劃者的寵兒。在歐洲,二十一世紀新建或增建的輕軌電車,納入都市公共運輸系統整合票證,多數採用車內收費方式,電子票證導入後則加裝了電子票證讀卡機,搭乘輕軌電車就如搭公車一樣方便。輕軌車站因現代化低底盤電車的使用,也不用像捷運車站有較多的硬體建築障礙與上下樓層的不方便,有些輕軌車站月台幾乎平面化,與一般人行道等高的設計也不少。在市郊,採用綠地植披的軌道,電車優先的混合路權,提高電車與民眾、環境的融合度,成為二十一世紀都市移動之美。

台灣過去在都市大眾運輸建設的著墨不多,因此現在的環境相較先進國家則落後許多,已規劃興建的運輸系統,完工通車也比世界上大多數同規模的都市來得晚,因此台灣民眾普遍對這種在國外行之有年且已經習以為常的公共運輸工具與系統,感到相當陌生、矇懞懂懂,知其然又不知所以然。連政府官員、都市經營者也常常會說出對都市大眾運輸系統有誤解且不夠專業的“個人”看法,而影響整個都市交通建設發站。其實台灣都市公共工程體制的轉變,很多需要靠看懂都市公共運輸、現代化交通系統整合,以及有遠見都市規劃的人才與領導魄力,才能有所大改變。而不是換一任縣市長就換一套想法,這種沒有延續性的都市規劃藍圖,是無法改變目前台灣普遍都市大眾運輸效果不彰的現象。因此,對於朝向世界宜居城市、綠色交通的規劃,台灣仍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延伸閱讀:
高雄輕軌電車靜態展示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