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跟紐約一樣,最早的地鐵興建是來自於一家家的民營鐵路公司,將鐵路地下化或新建地下鐵路的工程與服務而來。不是跟1960後期的現代化捷運,先有完整路網規劃後再施工的過程,而是將原有鐵路包含其支線轉化為地下或是新建地下化鐵軌來營運,且多數為民間企業所興建跟經營。地下化的大都會鐵路到了1880年,載運量大增,年均有四千萬旅客搭乘,其他路線也相繼完工通車。
倫敦早期地下鐵路,還是使用蒸氣火車頭,為了讓蒸氣通風的緣故,必須挖掘較大的隧道,同時因早期工程技術的關係,挖掘的深度較淺,此種稱為大斷面(SubSurface)(上圖)。直到十九世紀末,潛盾挖掘技術加上電力驅動機車頭的發明與運用,才讓挖掘工程向更深的地下發展,同時減小挖掘的斷面,提高工程效率與降低成本,此種稱為小斷面,在倫敦稱為Tube(因為隧道與車輛都像圓圓的管線般)。在其他有百年地鐵開發的城市,大多有這兩種,從車輛的長寬高也可以看出。
第一條潛盾挖掘的路線是「倫敦市與南區鐵路線(City&South London Railway)」,是現今北線(Northern Line)的一部分。此種技術創造倫敦地鐵的兩個最大特色~Tube(管子)的暱稱以及最古老的深隧道車站,約地面下十層之深,成為世界之最。深隧道的地鐵,不僅月台、通道、隧道是圓管型,連列車、管線也都是圓管子形狀(上圖)。到了二十世紀初,倫敦總共有六家獨立的民營鐵路經營各自開發的不同地鐵路網,在還沒整合的當初,轉乘非常不方便,有些路線並非共站相交,旅客必須離開地下車站,走到地面街道步行一段距離,再鑽進地下換乘另外一條路線。
進入二十世紀,一位財力雄厚的美國資本家,整合了大部分路線,購併其他倫敦兩家地鐵公司路線,並買下倫敦公共交通總公司。1933年,由民間籌措的倫敦客運委員會公共事業部門成立,將所有地鐵公司、巴士、路面電車的公司整合起來,就是大倫敦交通局的前身。二次大戰期間,地鐵隧道及車站轉為現成的防空壕,倫敦地鐵發展計畫因此停工。大戰結束後,倫敦交通持續惡化,精心規劃的新路線維多利亞線、皮卡地利線、朱比利線完工投入服務,加強都會區內斜向交通路網,以及延伸到倫敦希斯羅機場、東倫敦新開發區等地,形成今天十一條主線(含支線)的大倫敦地下鐵系統(不含DLR輕軌及地上鐵系統)。
由上述的介紹瞭解到今日的倫敦地鐵主要分為兩種型態,淺挖掘、大斷面的Subsurface類型,以及深挖掘、小斷面的deep level類型,又稱為Tube。上圖為Tube系統路線使用的車輛、月台、隧道的樣子。幾乎都是圓滾滾的造型,實在非常可愛,尤其是車廂門,在三分之二高度就往內緣彎進,原本以為車廂會十分狹小,但其實跟其他舊式地鐵系統的車輛(如紐約、巴黎等)相差不大,只不過明顯的車廂天花板較低,而且因為車門頂端內彎的關係,身高較高的人無法貼近車門站立,不然就必須屈就彎腰。
更特別的是倫敦地鐵車廂內的兩排對向的座椅居然還設有扶手,讓每個座椅區隔的相當明顯,座椅的寬度也夠寬,讓人不禁聯想到是注重禮儀的英國人,是否搭地鐵也要正襟危坐,注意坐姿,可以聯想到坐在有扶手的椅子上,拿著攤開的報紙或是書本閱讀著,是否為倫敦地鐵搭乘的經典畫面及潛規則。
(上圖)大斷面的Subsurface系統使用的車輛、月台、隧道比較像現代化捷運車廂與月台,不過技術相差一百年,這些老式軌道與列車可都是用了將近百年了。大都會線、區域線及環狀線等目前使用老式車輛稱為A型車,車頭比較平,座椅同樣有扶手,噪音與避震效果相當差,跟現代捷運車輛有差。2010年之後大都會線陸續引進新開發的車輛,稱為S型車,就跟現代化捷運車廂類似,車頭也比較流線型,LED及液晶螢幕也導入車廂設備中。
(上圖)目前十一條地鐵分別以不同顏色代表不同路線系統,從市中心往外區分為六大費率區。名稱及配色分別是棕色貝克魯線(Bakerloo)、紅色中央線(含支線)(Central)、黃色環狀線(Circle)、綠色區域線(含支線)(District)、粉色哈姆斯密&城市線(Hammersmith & City)、銀灰色朱比利線(Julibee)、深紫色大都會線(Metropolitan)、黑色北線及其支線(Northern)、深藍色皮卡地利線(含支線)(Piccadilly)、淺藍色維多利亞線(Victoria)、淺綠藍色滑鐵盧&城市線(Waterloo & City)。
(上圖)由於倫敦地鐵歷史悠久,很多舊路線軌道已經廢棄被新建的隧道、軌道取代,加上以前是分別從不同的單獨路線整合而來,因此鐵路路線訊號十分複雜,也故障連連。時常在尖峰時刻訊號壞了,造成列車delay嚴重,甚至關閉停駛,改由公車接駁的情形,是非常稀鬆平常之事。老舊地鐵站也一直在改建或更新,目前倫敦地鐵最大工程就是更換上百座的電扶梯。老舊地鐵站還會出現老鼠跑來跑去的情景,當前方列車delay造成後方列車必須在前一車站等候時,拍到老舊車站隧道內,昏昏暗暗的燈光、加上老舊地鐵車廂內燈光時明時暗,不禁令人連想起電影《噬血地鐵站》(Creep/2005)的恐怖情節(笑)。
(上圖)話雖如此,老舊的的倫敦地鐵,不論是路線列車最複雜的北線、經常故障的皮卡地利線、鐵路軌道共線的區域線(綠線)、環狀線(黃線)等,必須靠著廣播及月台上的LED顯示板,瞭解進站的列車是哪一條路線、開往哪個支線方向及終點站,車站、月台、指標、路順卻規劃得相當明確且簡單易懂。旅客進出方向分流,只要照著指標前進,就可以順利的離開車站或是轉乘其他的路線,不會跟反方向的旅客交錯。而且支線繁多的路線,如北線,依不同目的地列車行進方向,可多達四到六種排列,因此路標會將不同經由路線及終點方向的列車編排在不同編號月台停靠,只要了解自己要到達的目的地,依照路線箭頭指標尋找到對的月台,就不會搭錯車。
有150多年經驗的倫敦地鐵,服務較為貼心,即使路線故障、延遲、關閉,都會廣播提醒,並會加以抱歉聲明,果然是注重禮貌的英國習俗,跟粗魯且自大的紐約地鐵服務就相差很多了。在世界之最的地下最深車站內,那有幾層樓高的好幾排電扶梯,還有以好幾台大型電梯,運輸地下月台與地上車站大廳的人潮,是倫敦地鐵相當有特色的景觀。站立電扶梯一律靠右,左邊讓他人快速通行,是行車靠右的習慣吧!
2003年倫敦交通局(Transport for London)整合倫敦的地鐵、公車、輕軌電車、以及其他大眾運輸系統,成為統一權責單位。如今大倫敦地區交通持續擴展,將原來一條地鐵東倫敦線(橘線),在2007年起停用轉移到另一個通勤系統~倫敦地上鐵(London Overground),是全新建造的郊區鐵路系統。另外,1987年連結東倫敦到新開發的船塢區,引進了自動導軌系統的船塢輕軌捷運系統(Docklands Light Railway,DLR),全部為高架輕軌捷運(台灣稱中運量系統)。為紓解倫敦地鐵的不斷增加的旅次,倫敦交通局陸續改善軌道系統及引進高效能的新列車,並結合英國國鐵在都會區的通勤鐵路(部分轉為倫敦地上鐵),另外還規劃興建平行的替代系統,如Crossrail系統,預計2017年後分段完工通車,提供大倫敦更完整便利的軌道通勤運輸服務。
延伸閱讀:
倫敦船塢輕軌&地上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