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本土建築史中,最平淡無奇的建築年代所改建的彰化車站,沒有設計感的大片不透明窗加上RC水泥結構,是1960-70年代台灣最典型的建築外觀。還好車站廣場前興建了一座小噴水池,遮住了車站大部分沒有美感的外觀,以及大門口上方那俗不可耐的獅子會捐贈電子時鐘,這畫面卻讓車站增添一分浪漫逸趣。(下圖)
彰化車站原本興建於日本時代的1905年,1918年改建,目前的RC結構車站是1958年改建而來。彰化車站曾經是台灣西部幹線主要的車輛調度場,日治時代在車站北方興建了一座扇形車庫調度場,是當時全台灣幾座扇形調度場之一。(下圖)隨著有些廢止只剩下彰化的扇形車庫,原本因現代化的調度場遷建,而一度要拆除,經過有心人士的號召,才讓彰化扇形車庫成為觀光古蹟,被整修保留下來作為歷史見證。
(下圖)彰化車站的重要性,除了有的沒的大型的列車車庫維修廠外,還是鐵路縱貫線山線、海線的南方分合站,集極支線列車的發車站,以及東西部縱貫鐵路直通營運的部分班次太魯閣號列車的終點站。因為有這麼多路線列車的起訖及穿越站,所以彰化車站在早期鐵路網不夠發達的時代,就有三座月台四股軌道的設置。
(下圖)可能因為行駛路線多,同一月台停靠的列車可能出站後行駛不同的路線,因此車站不同月台,還分別用橘色、綠色、紫色等三種顏色作區分。月台的四股軌道分為第一月台的西部幹線、南迴線、集集支線下行(南下)列車使用,第二月台B側是西部幹線上下行慢車待避、海線上行(北上)發車、東部幹線直通列車終點停站使用,第三月台A側是西部幹線上行或發車,第三月台B側是西部幹線上行或上下行發車。因此越台列車進出站相當頻繁,有時同一月台的通勤區間車剛開出,隨後就有等待進站發車的集集支線區間車進站。
(下圖)第一月台與第二月台間夾著一股軌道,這也是台灣車站內少見的西班牙式月台,也就是一台列車可以使用兩面月台上下車,或將上車與下車作分流,在國外通常使用於旅運流量大的車站。而此形式的月台最早出現在西班牙的巴塞隆納,而被稱為西班牙式月台。不過在台灣卻很少見,連彰化車站的這一個西班牙式月台,也不是用於列車上下車分流的功能,純粹只是剛好月台設置如此罷了!
(下圖)西部幹線從彰化車站北上,開始分歧為山線(台中線)及海線,車站也換上新版的白底綠條文的車站路線指示牌。其實跟許多台鐵的老舊車站一樣,彰化車站也在進行跨月台的人行電梯工程,還有加高月台工程,台鐵自台灣光復後接手日本人經營,車站建設幾乎都沒有什麼大改進,尤其是許多老舊車站,很多還是重要的大城市主要車站,現在才開始興建跨月台電梯,甚至連手扶梯都沒有,對於殘障人士及提大件行李的旅客相當不便。
其實從台灣高鐵的營運,現代化的新車站,更高級的流線型列車,也讓迂腐的台鐵有了倣效的典範,從太魯閣列車的黑橘色外觀塗裝、月台統一加高、全台車站標示規格統一、加裝月台電梯等,在在都顯示,落後好幾十年的台鐵,也該開始服務現代化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