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014.2.13)悄悄的上市一家電子票證公司,很多人尤其非運輸迷者,可能沒有什麼感覺,不過,今天卻是台灣大眾運輸史上的另一個突破,台灣運輸票證的卡卡通整合工程,即將邁入新的階段。原本隸屬於高雄捷運發卡的一卡通票證,今天正式掛牌成為獨立的一卡通票證公司,雖然公司董事成員仍來自高雄捷運、南部各縣市政府及民間資訊、金融相關行號所組成,不過,因獨立的公司化不再受高雄捷運的控制,且獨立票證公司,相當於多年前悠遊卡公司、台灣智慧卡公司成立一樣的性質,IPASS一卡通將成為運輸票證、小額消費、政府規費繳款等多功能的電子錢包。
依照交通部的規劃,整合全台灣的交通電子錢包,成為卡卡通的時代,即將邁入最後階段。而十多年前由高雄市政府發起的Taiwan Money Card(TM卡),幾年前被一卡通取代而消失。多年前同屬台灣智慧卡公司發行的台中e通卡跟台灣通卡合併,台灣通卡也陸續跟其他縣市含外島公車進行電子票證服務,現在北「悠遊」、中「台灣通」、南「一卡通」的三強鼎立時代來臨,繼各縣市公車卡卡通已開通多年,去年北、南區域的台鐵車站也卡卡通,今年將待一卡通的票證服務擴大及刷卡設備更新後,最後台北、高雄捷運的卡卡通,再加上桃園、台中捷運的投入,台灣就可以像日本一樣的九卡、十卡通了!
這幾年經常聽到大家抱怨,為何高捷不能用悠遊卡,北捷不能用一卡通。這問題就跟日本的九卡通一樣,歷經了十多年才慢慢整合。早在2000年日本的各家JR公司結合其他鐵路公司或獨資,陸續推出電子票證,JR北海道推出Kitaca、JR東日本Suica、JR東海TOICA、JR西日本ICOCA、JR九州SUGOCA,在所屬的區域範圍內使用。幾乎同時期各區域的都市地鐵及私鐵公司,也結合推出各地的電子票證,如大東京的PASMO,名古屋地區的manaca,關西地區的PiTaPa(會員卡制),福岡地區的Hayaka Ken,以及其他地區的票證卡,共約十多種。日本也花了十多年,才陸續將這九張卡串聯起來。即使今天還有許多尚未整合的卡片公司如札幌地鐵的SAPICA,或交通營運機關如京都市交通局的市公車讀卡機,還有很多的商店需要招募加入卡卡通(日本通稱IC card),這些工作仍待後續幾年陸續整合。
其實台灣的電子票證也發展相當早,很多人可能不記得,以前悠遊卡公司還沒成立前,台北捷運票卡也是台北捷運自行發行,受北捷的控制的,跟昨天之前一卡通受高捷控制一樣。另外,過去台灣的鐵路大眾運輸不發達,當時除了北捷、台鐵外,就沒有其他公司有票證需求,只能以當地政府由各地的公車單位來著手,加上台灣的大眾運輸人口不多,即使交通部主導的卡卡通政策,也是推動了十多年仍在努力。多年來這些票證的整合,除了票證公司對公司的談判(所以一卡通才要改制為票證公司),合作商家及運輸公司的配合,還有最重要的全台灣含外島,眾多電子設備器材的裝設與更新,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像日本也花了十多年的時間。希望大眾對台灣卡卡通的整合歷史有更進一步的認識,並多支持具環保、節能的大眾運輸,多用電子錢包消費,帶動台灣社會進入新的生活文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