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05

整合公共運輸的P+R設施集錦(歐洲篇)

觀察歐洲先進城市近十年在都市公共運輸上的升級,是走在平面道路上的公車或電車,跟停車轉乘的P+R(Park & Ride)的結合,不少公車路線包含幹線公車、捷運化公車等,終點站都跟大型的停車場規劃為停車轉乘P+R的無縫接駁轉運站,路線牌終點即顯示‘P+R’字樣。之前,這類P+R設置,都隨著捷運、鐵路等軌道建設的整合聯合開發場站。但現在,即使沒有捷運的歐洲中小型城市,結合市郊大型停車場規劃為P+R轉運樞紐,將現有的公車路網優化,規劃幾條「類捷運」優化公車或幹線公車,甚至更高服務等級如BRT等,亦提供同樣的P+R功能。

上圖是盧布安娜(斯洛伐尼亞)終點為P+R站的20路公車,該路線是盧布安娜公車路網中幾條搭乘率很高的類幹線公車。要規劃成具有P+R功能之停車場,可以是位於公車路線的郊區終點,或沿線可利用興建成停靠站,亦可跟其他公共運輸如捷運、鐵路車站、輕軌站共站開發。停車場的設計規劃,可以是平面或立體化,甚至可以是當地的大型土地聯合開發案,包含購物中心、醫院等大型公共建築,視當地環境的條件而定。下圖是盧布安娜、法國土爾、鹿特丹等地的P+R規劃。這類P+R停車轉乘規劃並非僅是一個大型停車場而已,包含停車設施、轉搭公共運輸的位置與路段、場站,以及最重要的停車與搭車的票證結合以及轉乘優惠的費率系統。

這種規劃的目的要讓來自遠地的私人運具車主,樂意將車輛停在開車者願意將車輛停在市區外的市郊或郊區的停車場,然後轉乘公共運輸進市區。同時,都市規劃是以「公共運輸優先」、「以人為本」的理念來設計,以交通法令及公權力阻擋了過多的私人運具在市區擾動,達到總車減量、車流簡化的目的。因此,P+R設施的「停車-轉乘」設施不能太簡陋,例如必要的遮陽遮雨、不被車輛干擾的步行通道等。另外,停車費加上轉乘的費率要有吸引力,使用的票證多是結合當地的公共運輸儲值票證或長期票證(如市民卡、老人卡等),付費的便利性更加分。公共運輸即使是使用公車,班次及路線也要優化到跟捷運般的「類捷運」規格。

所謂的公車優化,就如之前在荷蘭烏特勒支看到的28路公車(上圖),該路線的終點是科學園區的P+R站(Science Park P+R)。在該市新建的22路輕軌電車通車前(2019年底前),28路已經是該路線重要的公車路線之一,班次也相當密集(約4~10分一班)。但因應22路輕軌電車通車(取代部分28路公車路段),市政當局將幾條公車路線重新規劃,推出真正的幹線公車(2020年中推出),如今28路部分路段改線成為新六條幹線公車之一。新28路幹線在終點Science P+R停車轉乘站,目前是跟22路新營運的輕軌電車共同成為停車轉乘車站,除了原本的停車場外,增建公車與電車月台。

(上及下圖)在荷蘭海牙市區的路面電車地下軌道路段,有兩座地下車站,規劃興建的同時,在車站地下月台的上層,即規劃有停車場,因此也能讓這段市區平面道路,完整規劃商業區人行徒步區,完全禁止私人車輛(主要為汽車及大型機車)進入。往來商業區人行徒步區就可利用便利的公共運輸及步行方式,完成P+R的設計目標~利用停車管制與停車轉乘的措施,減少市區的私人汽車總量,並可完全將路權回歸給行人,達到公共運輸優先(含行人)的都市設計理念。

停車轉乘(P+R)的規劃目前在歐洲先進城市已經相當普遍,不論是與捷運、火車或公車場站連結的停車場,這已不是在主要火車站旁增加停車空間的觀念而已,而是將私人汽機車引導到市區外圍的市郊或郊區,車主利用停車轉公共運輸之“優惠且便利配套“的軟硬體規劃,樂於不將車輛停進市區甚至停到目的商店的門前。這個跟台灣的汽機車主,還是習慣車到人到的停到店門口,即使冒險違規違停也不在乎的觀念與習慣,完全不同。而這種停車轉乘及市區停車管制的觀點,也是台灣都市必須著手改變的關鍵。

延伸閱讀:

沒有留言: